2007年08月24日 10:28 来源: 上海金融报 【字体:大 中 小】
最初,无论是政府、银行,还是学校都在责任感面前倾斜了天平,给予财政补贴、延长还款期限、提高贷款金额、共担贷款风险……助学贷款一步步向贫困学生敞开大门,截至2007年6月末,各项助学贷款的余额已经达到192.9亿元。
然而,贷款学生完成学业后还贷款时暴露出的高违约率,则又让充满责任感的他们有些心凉。
直接承担贷款投放的银行开始望而却步。是不是值得为信用缺失的“天之骄子”们埋单,他们有些犹豫。于是,欠款的“黑名单”在银行网站、在校园张贴栏里都赫然在列。
这些欠款学生真的都是恶意逃债,或是还不起贷款吗?有记者开始根据银行公布的“黑名单”摸底调查。其中大部分学生的确已无从联系,甚至有的地址根本就不存在,有的学生毕业后缺乏稳定的工作,微薄的收入或许还要支援依旧贫穷的家庭,还有的欠款学生竟然戏剧般地在银行工作,并从专业的角度认为“助学贷款利率低,拖欠成本低,这些钱不妨先用在别处。”
这就是那些欠款学生大部分的生活状态和人生态度。笔者注意到,银行或学校公布黑名单时有一个标准,那就是只有欠款一年以上并且从未和银行、学校联系过还款事宜的学生才会被列入其中,也就是说银行、学校还是给那些主动联系但仍然无法还款的学生给予了一种保护。但是,对于这些从未对自己欠款给予关注的学生,银行、学校也决定采用“不留情面”的黑名单让其领悟信用缺失的成本。
无论是否有能力还款,“主动联系”最起码是一种负责任的态度。而现在,我们的社会过于依赖贷款合同的约束,而常常忽视了道德、人格的教育。国家借钱送这些学生进入高等学府,却没有让他们学到重要的做人道理,助学贷款过早折射出他们对信用的淡漠与无知,这何尝不是一种悲哀?
教育的漏洞目前恐怕只能靠制度的完善来弥补。毕竟我们看到,仍有71.6%的学生还是在努力偿还贷款。今年开学后,江苏省开始施行新的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办法,覆盖范围由乡村贫困生,扩大到城镇贫困生,同时取消担保,贷款期限由原先的毕业后6年内还清,修改为从借到还最长14年。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是指面向当地户籍考入普通高等学校或者在读的经济困难的学生,在其户口所在地发放的贷款。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有几个优点:一是学生在当地贷款,当地银行比较容易调查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的情况,操作比较方便,无需抵押,成本较低;二是学生在当地就可以取得贷款,以便顺利报到入学;三是便于跟踪和管理学生还款情况。
同时,在央行大力倡导引入商业保险机制推动国家助学贷款的背景下,保险公司也开始介入助学贷款。据悉,华安助(就)学贷款信用保证保险的第一笔理赔已经于今年8月初在云南顺利完成。华安向云南省农业银行水文路分理处为24名学生赔付了21450.94元的第一笔保险金。
无论是生源地发放贷款也好,引入保险机制也好,接受了助学贷款的大学生们享受了这权利,还是应该勇于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否则,与你们同命运的学弟学妹们又该如何得到他们的“公平机会”?(冯娟)
评论区查看所有评论
爱股热帖
实盘直播
焦点新闻
图说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