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05月04日 06:44 来源: 每日经济新闻 【字体:大 中 小】
年内连续3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在进一步显示政策趋紧决心的同时,也使得央行可再采用的“相对温和”的调控手段接近极限。
“五一”假期的第二天(5月2日)傍晚,央行宣布,再次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据估算,约3200亿元流动性将被锁
定。至此,大型金融机构存准率已达17%,距离2008年6月17.5%的峰值仅一步之遥。
在3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后,有观点认为,由于上调存准率与加息有替代作用,因此央行短期内加息可能性不大。但也有分析人士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考虑到房价和其他重要物价有可能继续上升,央行此举只是一个开端。
现状:流动性压力依旧
开年以来,央行频繁利用公开市场操作手段回收流动性。春节后,更是连续10周净回笼资金,累计回笼量达1.1万亿元。与此同时,央行于1月18日和2月25日两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从静态角度看,这两次上调锁定了6000亿元的流动性。
尽管央行收紧货币的意图明显,但实际效果欠佳。
中金公司在4月26日发布的《中国利率策略周报》中指出,央行一季度的数量调控只是对冲了新增的外汇占款,并没有吸收掉去年末财政存款投放带来的新增流动性。
该报告分析指出,一季度新增外汇占款接近7500亿元,这个数字与央行公开市场回笼和法定准备金比率上调锁定的流动性差不多,这导致央行前期的数量调控并没有改变流动性宽松局面。
从目前的数据来看,流动性增长依然迅速。截至2010年3月末,M2(广义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长22.5%,尽管增幅较上月和上年末分别低了3.03和5.18个百分点,但由于去年基数偏高,因此这个增速依然可观。与此同时,CPI持续走高和热钱不断涌入,也迫使央行进一步紧缩货币。
效果:仍难控制流动性
对于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实效,受访的经济学家并不乐观。
玫瑰石公司董事、经济学家谢国忠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对于控制流动性的效果有限,应被看做央行对民众通胀预期的心理疗法。
谢国忠表示,对于国有四大银行来说,由于其可贷资金充裕,存贷比距银监会75%的监管红线尚存一定距离,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并不会对其可放贷资金产生影响。而对于股份制商业银行来说,由于其存贷比已接近或超过监管红线,即使准备金率不上调,也没有资金可贷。
据2009年年报,截至2009年末,建行、工行、中行的存贷比分别为60.24%、58.6%、71.8%。而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存贷比则超过或接近监管红线,中信银行(601998)的存贷比为79.62%,深发展为79%,交通银行(601328)、兴业银行(601166)存贷比接近72%,招商银行(600036)的存贷比为73.69%。
热评加息:
相关链接:
评论区查看所有评论
爱股热帖
实盘直播
焦点新闻
图说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