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6月29日 10:01 来源: 北京青年报 【字体:大 中 小】
据审计署披露,截至2010年底,全国省、市、县三级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约10万亿元。巨额债务从何而来?这其中蕴含着多大风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和应对?就这些焦点问题,记者采访了国内一些经济学家。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张承惠:这次的审计结果与我这几年对地方的调研情况是一致的,总体债务风险不大,但地方债务有结构性问题。未来的风险隐患主要是在财力较弱的市、县一级,如果体制性和机制性问题不解决,再加上偿债高峰和财政收入增速回落碰到一起,债务问题可能恶化。
财政部科研所所长贾康:依据现在的审计结果,我们可以形成一个基本判断,公共部门的债务率总体上讲是在安全区。但是各地的债务负担和风险是不均匀的,局部出现了公共部门负债过量或管理问题,一旦由某些因素的触发,可能会产生局部危机。
审计发现,2010年底,全国19.9%的市级和3.56%的县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债务的债务率高于100%,部分地方政府出现偿债困难,有的只能通过举借新债偿还旧债。今明两年将出现债务偿还高峰期,这笔钱到底怎么还?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扬:处理地方债务问题,不要只将目光集中在解决负债上,还应拓展到资产上。类似资产或贷款交易、资产证券化甚至创造这些贷款的衍生品等,都应考虑试行。
汇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应当拿出一个可行的与时效性相配合的短、中、长期的债务问题解决方案。短期内基本上可行的就是地方政府用更透明的方式举债。对于从银行借的债务,为避免给银行造成大的系统风险,应予以延期。同时,让地方政府从债券市场上筹资,发行长期债券也等于在给债务延期。但长期来讲,还是要采取盘活资产、进行税制改革等最终解决方案。
■据新华社
评论区查看所有评论
爱股热帖
实盘直播
焦点新闻
图说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