钮文新:银行股或是做空中国的突破口?
1评论 2011-07-06 08:44:06 来源:国际财经时报 作者:钮文新
钮文新(资料图)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以及紧缩信贷的问题,现在已经变成华尔街刻意打压中资银行股的借口;而打压银行股是不是“做空中国”的一个突破口?很像!
此前,他们是逼迫人民币升值、逼迫中国紧缩货币那是摧毁中国实体经济的工具;而现在开始寻找另一个攻击角度了--银行,我们必须警惕这样的“两面夹击”,更要防微杜渐,避免一轮强似一轮的“脉冲式”冲击。
6月28日下午消息称:标准普尔和高盛联手在香港唱空中国银行(601988)股。标普说:地方融资平台问题若没有政府介入,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将增加6个百分点,新增4000亿美元――超过2.5万亿人民币坏账;高盛报告同时指出:今明两年西部地区将先爆发不良贷款问题。他们认为,今年和明年中国分别有2.6万亿和1.8万亿元人民币债务到期,由于流动性收紧,目前房地产政策下土地销售收入也减少,不良贷款的最薄弱环节可能在开发中的西部地区出现。
当然,标普和高盛也没忘了“打一巴掌揉三揉”。标普说:政府最终必然会介入帮助,出现大量坏账的机会不大;高盛说:地方政府负债占GDP的27%,如果内地取得强劲的经济增长,地方政府层面也奉行财务纪律的话,将可能逐步偿还债务。
表面上看,标普和高盛“两面说”,也还算“客观”。但是,我们必须注意,他们做法实际是主要说风险,适当往回“找补”一点儿的做法,把新闻人和投资者理解更多地引向了恐慌。去看看新闻报道的标题吧:《标普高盛警示内银股风险料新增2.5万亿坏账》。这说明,人们更多地愿意把“地方融资平台贷款”理解为巨大的风险,而政府高度关注此事、并正在着力加以解决的事实,以及平台贷款96%投向了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等经济项目,对地方经济建设将发挥重大作用的表述却被有意“忽略”掉了。
这就是手法的高明。我们“天生习惯于眼球效应”的新闻人被人利用,往往就在这不知不觉之中。
银行频道相关新闻
-
招行新行长上任8天火速增持释放何信号?银行高管增持已趋“白菜化”
2022-05-29 08:34:24来源:财联社
-
银行业理财产品周报: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下行
2022-05-28 16:05:48来源:兴业证券
-
虽迟但到!这家股份行在线解读财报:经营压力有增无减,但存量风险持续出清
2022-05-28 09:19:00来源:券商中国
-
银行理财净值久违式跳升 投资经理:后续恐难维系
2022-05-26 09:16:22来源:证券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