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7月09日 12:18 来源: 中国经营报 【字体:大 中 小】
在民间借贷素来发达的温州,近日关于中小企业融资难,甚至个别企业主因为资金链断裂外逃的消息接踵而至。
“温州70%的中小企业特别是微小企业无法从银行获得贷款。”温州中小企业协会会长周德文如是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说。而在以私营经济发达著称的温州市,各类中小企业工业产值占到全部工业总产值的9成以上。
身为当地的城商行,温州银行注重“筑池养鱼”:小企业、微小企业是鱼,筑池就是要把自己的“池塘”做大、做深、有水。怎么能够把池做大养好这些鱼呢,此中关键在于创新。“我们整个贷款结构中,中小企业的贷款份额占到80%左右。”温州银行董事长邢增福告诉本报记者,将主要的信贷投向中小企业,针对自身所了解的温商开发出特色产品,跟着温商走出去成为温州银行的选择。
配合温商节奏抓“效率”
截至2010年底,温州全市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就高达1313家,而经济发达的北京市仅为540家。正规金融之外,温州民间借贷也十分活跃。周德文向记者介绍,“据此前的一次抽样调查,在温州中小企业的借入资金中,银行贷款与民间借款的比例约为2.5:1.5,这一比例已经远远高过其他地方的比例。”
前有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等实力强大的正规军,后有以灵活著称的民间金融,如何凸显自己的特色?温州银行选择将效率作为突破口。
邢增福给记者举了两个例子。2003年初,在取得温州新桥地块后,温州城市建设开发有限公司需支付3.5亿多元土地款,但直至付款的前3天,该公司在某国有银行历时3个多月的贷款申请仍在授信审批过程中。温州银行江滨支行得知此消息后,随即对企业上门了解情况,并连夜整理出调查报告上报总行,两天之后,便向公司发放了1.75亿元的项目贷款。
温州市创力电子有限公司(以下称“创力”)是另一家曾被“雪中送炭”的企业。因缺乏厂房等抵押物,2008年面临资金瓶颈的创力未能从其开户行获得贷款,研发投入面临“无米下锅”的困境。在得知创力每年都能申请到几百个专利之后,温州银行瓯海支行行长随即将企业情况上报。在该支行行长的努力之下,不仅创力获得了830万元的贷款,成为温州市第一家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获得融资的企业;温州银行与温州市科技局合作的该项业务,也使得温州市在2009年被列为浙江省唯一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城市。
显然,在“效率”策略背后,是温州银行一级法人决策链条短的机制优势。在邢增福看来,温州银行作为一级法人,应该是创新的设计者也是实践者。“温企比较关注的是‘三率’,即效率、押率和利率,其中尤其在意的是效率。如果在这方面满足不了他的需求,即使利率再优惠他可能也觉得无所谓,因为会错失商机。”邢增福说。
上述两家企业在与温州银行首度合作之后,成为了该行黏度极高的客户,其中创力还“毅然决然”地将其企业账户转至了温州银行。
评论区查看所有评论
爱股热帖
实盘直播
焦点新闻
图说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