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9月02日 08:50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字体:大 中 小】
先买后贷
当前,银行存款指标压力很大,而理财产品无疑是银行“揽储”的一大工具。
今年上市公司购买银行理财和产品的首单是中卫国脉(600640),2011年1月17日,该公司用3.05亿元购买工商银行(601398)工银理财共赢3号理财产品。之后,沪深两市掀起了一番抢购银行理财产品的狂潮。
截至9月1日,沪深两市今年以来共计49家上市公司先后发布了“拟用自由闲置资金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公告,合计拟使用资金近150亿元,目前已经使用了60亿左右。
一位金融行业研究员告诉记者,由于银行理财产品的同质化,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除了变相帮关联银行完成发行任务外,还有大部分是为了获得融资,例如企业想要贷款,先要购买一定数额的理财产品,然后才能得到贷款。
对此,上述董秘表示,企业有自己的苦衷,“有的银行直接说,你买我一个亿理财产品,我贷给你两个亿。不买,就不贷,你说怎么办”。
6月15日,海螺水泥(600585)公告,豪掷40亿元购买理财产品,在业内引其轩然大波,其中25亿元购买国元信托设立理财计划、7.5亿元购买四川信托设立理财计划、7.5亿元购买中国银行中银集富专享理财产品。
8月24日,陕鼓动力(601369)13亿元购买6项理财产品,其中“中银集富”理财计划和“陕鼓煤化单一资金信托合同”两项投资规模最大,分别为3亿元。
能够掏出如此巨款的上市公司着实令同行们艳羡,对于“不差钱”的这两家企业为何也要投身理财产品市场呢?
上述董秘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不去购买银行理财产品,那么贷款利率一般至少要上浮30%以上,而且还要排队审批,“但是如果你购买一定的理财产品,那么银行就会把你当做优质客户来看,贷款利率就是基准利率,而且审批速度也会很快。虽然你现在不差钱,但是谁能保证你以后不差钱”。
记者了解,在给企业贷款过程中,银行“先存后贷”的方式逐渐转变为“先买后贷”,尽管保证金存款纳入存款准备金缴存范围,但是在存款压力和考核机制下,上市公司依旧是银行理财产品的接盘者。
评论区查看所有评论
爱股热帖
实盘直播
焦点新闻
图说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