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9月10日 14:24 来源: 中国经营报 【字体:大 中 小】
“表内贷款表外化”
值得注意的是,在2009~2010年银行信贷过度扩张之后,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政府开始逐渐收缩这种泛滥的流动性。尤其到了2011年之后,随着央行货币政策转型,对银行信贷进行数量及价格上的严格管制,导致不同的金融机构采取不同的方式与工具把银行表内业务移到表外,也就是把传统的银行信贷关系演变为隐藏在证券化中的信贷关系,其核心目标仍然是信用扩张。
有数据显示,去年银行通过票据业务隐匿的信贷规模可能超过3万亿元。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表示,“今年在央行控制信贷等限制银行表内业务情况下,反而促使银行快速发展表外业务。”
来自美银美林近期的研究报告则指出,信托贷款、委托贷款等表外业务已经占到了银行贷款总额的25%~60%,而贷款者大多数为房地产商,其利率大都在20%~25%之间,有的甚至更高。”
“应该说,在信贷严控政策下,房地产商对资金的抢夺推动了利率,但直接导致大量中小企业难以获得贷款。”李华表示。
事实上,表内贷款表外化的风险在2010年就已经被市场以及监管层注意。惠誉高级分析师朱夏莲(Charlene Chu)就表示,“将越来越多的信贷转出银行资产负债表外,脱离市场参与者的视线,是惠誉近年在中国银行业察觉到的最令人不安的趋势。”
2010年,银监会曾发文,要求各商业银行在2011年年底前将银信理财合作业务表外资产转入表内。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李华告诉记者,“即使在央行货币紧缩的政策之下,今年上半年表内贷款与表外贷款的总额,已经超过了去年全年的贷款总额。”
与此同时,通胀导致的存款低利率也正成为培育表外贷款的“良性土壤”,由于信托产品的高利率正导致很多居民储蓄流向信托产品或其他理财产品,从而造就一个个的影子银行。
对此,学者易宪容表示,“当中国式的影子银行体系把大量的资金源源不断地流入房地产市场及高风险的投资时,不仅会把国内房地产泡沫继续吹大,而且也给国内的金融体系聚集了巨大的金融风险。”
与此同时,由于信托等新的金融产品不计入M2等货币指标,也正在给宏观调控带来困难。
8月15日,中国银监会就《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希望在国内商业银行信贷高速扩张的背景下,通过借助国际监管标准来增强金融和经济环境不利情况下银行体系的风险承受能力。
但这样的举措在疯狂的高利贷链条面前能起多大的效果尚不可知。
房地产业贷款隐蔽化是幕后推手
如果说银行、国企参与放贷行为、推高利率是为了获利的话,那么,导致银行进行信用扩张的动力则是房地产业的畸形发展。
知情人士告诉记者,“中国的房地产业发展到目前,正在发生分化,一些运作规范的大型房地产企业,比如说远洋地产,万科地产等,已经很少再去拿地,而是专注地产业务的运营。因为‘拿地’涉及太多的灰色地带,稍有不甚就会滑向深渊,由于珍惜苦心经营的成果,他们开始将拿地业务外包,或者与一些有关系资源的中小企业合作,由后者拿地,他们只进行开发。”
“然而,拿地环节是最消耗资金的一个环节,这些有关系的中小企业或皮包公司或个人并没有那么大的资金实力,怎么办?在房地产的巨额利润面前,他们当然地选择了高利贷。”
“事实上,这也是为什么高达40%~60%的民间高利贷依然有市场的原因。对于大量实体经济来说,企业再努力经营利润也难以企及这一高度,但在地产拿地一环中,即使扣除60%的高利贷利息,依然会有肥厚利润。”上述人士告诉记者。
有意思的是,在近期8家中型股份制上市银行公布的2011年中期业绩中显示,“受信贷紧缩等因素影响,近期房地产贷款尤其是开发类贷款的风险越来越受关注,8家银行的房地产贷款已经出现了明显下降趋势。”
“这并不能说明房地产贷款风险正在减小,鉴于银行自身对地产贷款实施审慎原则,风险控制加强,实际上,上述那些拿地企业的贷款往往走了民间路径,或者借用了银行信托,这恰恰是房地产贷款走向隐蔽化的一种表现。”知情人士告诉记者。
“应该说,与权力寻租、官商勾结有染的畸形房地产业,正在成为民间高利贷一再升高的幕后推手。而热钱的涌入,及其对地产快利润的觊觎,也让民间高利贷水涨船高。”
关于高利贷的相关新闻
评论区查看所有评论
爱股热帖
实盘直播
焦点新闻
图说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