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财经股票大盘个股新股行情港股美股基金理财黄金银行保险私募信托期货社区直播视频博客论坛爱股汽车房产科技图片

房地产是高利贷主要承担者 全民放贷时代还有多远?

2011年09月15日 07:53 来源: 时代周报 【字体:

  房地产:高利贷的主要承担者

  低则月息2分、3分,高则7分、8分以上,如此昂贵的资金,谁敢承担?

  老金的资金经担保公司以月息3.5分流入了一个工程队,成为投标押金的一部分。“另一种较为常见的情况是,银行贷款到期后,企业拆借高利贷还入,此后再从银行贷款,偿付本息。”金灿香说。

  “一定程度上,过桥拆借所产生的利息相当于手续费,此种情形,不少企业往往难以避免,因为,其资金可能晚几日才能到账,必须急借一笔周转资金抵债。”刘煜辉分析道。

  然而,由于信贷步步收紧,过桥拆借的风险不可小觑。老金就曾目睹了一家年产值6000万元的企业因此被拖垮。“当时是3月份,某银行要求该厂还款800万元。为了应急,其以每天3万元的利息从民间拆借800万元,计划一周之内,再从该银行贷出800万元偿还高利贷。然而,贷款还入后,"差钱"的银行认为该企业社会负债过高,临时收回了授信指标。”

  除了周转性用途,高价资金的一大主力消费者便是制造企业。据披露,截至9月6日,今年共有44笔合计44.8亿元的上市公司对外委托贷款流入制造业,占委托贷款总额的57.4%。其中,最贵的当属浙江溢租赁有限责任公司贷给南通麦之香实业有限公司的5500万元,年息达到21.6%。

  资料显示,南通麦之香主要从事粮食、农副产品的收购、销售等业务,此笔借款的用途为补充流动资金。而这引发了业内人士的质疑,时下,不少制造企业的毛利率不足20%,他们如何能够承受高息?

  “目前,资金需求强烈的大多是这些企业:在产业转型的大背景下,此前,国家一度鼓励投资,于是,不少中小企业未经分析、考察就扩大了产业规模,而当项目刚刚上马,需要不断吃钱时却碰上了信贷政策180度的大逆转。这些企业的资金压力很大,而为了自救,不得不借入高利贷。”黄伟健说。

  而在谢国忠看来,高利贷最主要的承担者是房地产业。“这些借贷者将借款看作宏观调控期的过桥贷款。他们认为,只要熬过几个月,中央政策就会重新放开,随之,土地价格又会大涨,而这部分升值足以偿还高昂的利息。”

  “如果按照高点计算,中国房地产市场一年的销售额为5万亿元,若土地成本算作四成,那么,地价就是2万亿元。而按照国土部规定,每宗地块的最长开发建设时间为3年,同时,开发商一般都会握有3—5年的土地库存,若按6年计,这意味着,由于土地价格至今未有大幅松动,房产开发商目前持有的土地价值12万亿元。而若以此为抵押,同时,市场对土地价格的预期未发生逆转,那么,这根杠杆将能撬动巨大的民间借贷市场。”

  谢国忠告诉记者,房产商也认为自己借得起高利贷,因为,等到熬过政策调控期,地价恢复每年20%—30%的涨幅,那么,对应的年盈利将接近3万亿元。“他们依旧做着土地升值的大梦,甚至借用高利贷将之维系。”谢国忠说。

  事实上,据统计,今年初至8月底,共有11家上市公司向房地产企业发放了13笔委托贷款,资金总计17.2亿元,其中,利率最高的达到年息21.6%,而额度最大的一笔借款为5亿元。

  刘煜辉亦认为,至今,房地产仍是重要的资金接收者。“严厉调控下,楼市之所以能撑这么久,很大程度在于体制外的融资活动不断为其输送资金。而从某种角度来说,也只有房地产业能够承担得起20%—30%的利息成本。”

<<上一页123456下一页>>

  相关链接

  福建民间借贷崩盘 谁会为“高利贷倒爷”买单?

  公务员或涉嫌高利贷 浙江江山纪委等发文“严打”

  9上市公司热衷“高利贷” “暴利”背后隐藏风险

  64家上市公司放170亿高利贷 最高年利率24.5%

  高收益背后 上市公司“高利贷”警惕三重风险

  高利贷之风全国劲吹 疯狂高利贷恐成金融堰塞湖

  温州借贷市场规模1100亿 警惕“高利贷化”风险

关于理财产品的相关新闻

评论区查看所有评论

用户名: 密码: 5秒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