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9月19日 11:00 来源: 理财周报 【字体:大 中 小】
合资券商五大魔咒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合资券商的宿命难逃于此。
“合资券商的优势还是没有发挥出来。至少在中短期内,我不看好合资券商的前景。”中信建投分析师魏涛表示。
“合资券商过去没做好,现在也没做好,将来也很难做好,除非监管放开。”上海一位长期跟踪证券行业的研究人士更是尖锐地指出。
中金之后,外资投行改变了进入战略,将目光由大券商转向内资中小券商。“国内实力强的投行不会找外资合作,没必要让外资行分一杯羹。外资投行找内资中小券商目的很简单,要一张投行牌照和争取更多控制权。”前述上海研究人士表示,“中小券商也需要借助外资券商之力提升品牌和获取经验。双方从一开始,合作就是各怀动机。”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这16年来,五大问题一直困扰着合资券商。
首当其冲的是控制权问题。按监管规定,合资券商外资比例不能超过1/3。但事实上,多数合资券商以外方管理为主导,包括瑞银、瑞信方正、中德、大摩华鑫等。而财富里昂、海际大和以及华英证券属于中外双方共管模式。形式上,大部分合资券商由中方派董事长,外方派总经理,双方在沟通和决策上很容易存在障碍,最终难免走向控制权争夺和内耗。
然而,控制权引发的是利益纠纷问题。利润分成问题,是中外股东间的敏感问题。“当初合同说好怎么分,就该怎么分。我只能说,双方在合作过程中契约精神很重要。”华英证券董秘华鑫称。
第三,是文化和理念问题。中外管理文化的差异,也常常让“跨国婚姻”触礁。海际大和的失败在某种程度上是中日双方文化冲突所致。
第四,业绩问题是双方矛盾最直接的导火线。近年来,大部分合资券商业绩捉襟见肘。据业内人士透露,合资券商的人力成本比国内券商高30%到50%。
“目前大部分合资券商都只有投行牌照,业绩波动大,持续盈利有问题。”前述上海研究人士指出。
还有,就是中外双方股东在战略定位上存在分歧。中方股东一般都是一些较具发展根基的地方性券商,希望借助外方的品牌和经验扩大影响;而外方股东往往希望积累中国客户资源,分享中国资本市场高投资收益,尤其是谋求控股,服务于其跨国战略。
“定位大项目还是中小项目是个问题。很多外资股东偏向做大中项目,但中方实力和人脉有限,更倾向做中小项目。”前述上海分析人士认为。
广发证券(000776)投行副总经理何宽华则指出,“中方把自己最核心的业务剥出来,和别人去共享,实在是冒险的选择。”
“我们仍不能掉以轻心,外资投行碰了这么多的壁,蓄势待发不是没有可能。”国信证券一位投行高管则表示。
关于瑞银的相关新闻
评论区查看所有评论
爱股热帖
实盘直播
焦点新闻
图说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