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1月05日 06:53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字体:大 中 小】
债券扩容隐忧
信托利差优势挤压
相比债券市场受益利率市场化迎来扩容期,一向标榜发行利率最接近市场化的信托产品,其利差收益正悄然缩小。
一家信托公司副总直言,他深刻感受到利率市场化的压力,尤其是当信托产品发行利率随降息下浮,又遭遇利率市场化后,信托产品平均发行利率较实际存款利差进一步收窄,“具体收窄幅度,每个产品不一样,主要压力来自银行代销渠道。”
他所说的银行代销渠道压力,是部分银行私人银行考虑到银行存款利率上调1.1倍后,要求房地产信托产品发行利率相应上涨0.3%-0.5%,理由是投资客户已经习惯房地产信托产品与实际存款利率之间应该有7%以上的利差。
这种提息要求,令借道信托融资的部分房地产企业融资成本加大。
一位房地产公司负责人打算将房地产项目融资渠道,从信托转向房地产夹层投资基金,原因是当房地产融资项目完成公司背景资质、抵押物估值与还款来源评估等环节后,融资成本谈判却出现分歧信托公司考虑到利率进一步市场化,希望这款今年2-3月发行的信托产品发行利率在11-12%基础上再适度提高0.5%-1%,以保持信托利率与实际存款利率之间的利差优势。
他提出不同意见,信托产品融资成本该由项目本身资质与还款能力所决定,而不是利率市场化前景。
长期以来,信托享有两大政策红利,一是利率管制,由于银行存贷款利率固定,在实际负利率的环境下,越来越多资金追逐利率不受管制的信托产品,期望获得高收益回报;二是分业经营,相比其他金融投资产品有投资范围约束,信托产品吸引房地产,艺术品、股权投资、股票投资等,给投资者提供丰富产品选择。
然而,当“发行利率最接近市场化”的信托产品遭遇利率市场化,利率管制的政策红利注定被削弱。
中信证券(600030)董事总经理高占军表示,利率市场化改革及其他私募融资工具的发展挤压信托产品的空间,对信托是种挑战。
中国信托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三季度末,我国信托业资产规模达到6.32万亿元,较2011年的4.81万亿元增长近31%。
“所幸信托产品在混业经营方面的政策红利还在起效。”上述信托公司副总表示,比如房地产行业与区县级地方融资平台很难从银行获得足够贷款支持,只能通过信托产品募资,成为今年信托业资产增加的主要推手。其次,银行理财产品发行规模,也离不开信托产品。
通常银行会先和AA评级企业谈好融资成本与融资额,再将企业贷款需求“交给”信托公司包装成固定收益类信托产品募资,由于银行给予企业足够授信额度令信托产品违约概率极低,这类贷款需求通常会被打包成固定收益类信托产品。
这种做法的好处,是银行理财产品完成高息吸存的任务,而信托公司则借助银行风控降低产品风险。
但不是每个产品都能火中取栗。“一旦出现信托产品资产处理不力而偿付违约,所谓信托产品相比利率市场化的利差优势,就成了高息揽存的幌子。”上述信托公司副总直言,信托公司其实还在做概率游戏,如一只信托产品报酬率在1%-2%,只要信托公司的100个信托项目里,不超过2个违约需要信托公司兜底,这家信托公司等于成功化解偿债风险。
尤其在利率市场化与其他私募融资工具兴起后,信托公司的业务收入与业绩考核压力更大,在拿不到足够优质的融资项目后,也只能放宽部分融资项目的风险控制审批标准。然而,最大的问题是谁来给被低估的偿债风险买单?
社区牛人
关于银行理财产品的相关新闻
评论区查看所有评论
爱股热帖
实盘直播
焦点新闻
图说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