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1月21日 08:30 来源: 中国证券报 【字体:大 中 小】
预期收益率走低
“元旦假期前,我的客户经理给我发短信,一款40多天的保本型产品,预期收益率能达到4.6%,可现在一下子跌到3.8%。”看着银行的通知短信,白宇感叹道。
而多家商业银行的客户经理也向记者证实,2012年,受央行降息和降准影响,人民币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由年初的5.2%下降到11月的4.3%,直到2012年底才有所回稳。不过,随着2013年的到来,银行资金压力有所缓解,目前在售银行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出现下滑,以预期年化收益率3.5%至4%的产品为主。而2012年年底经常能看到的预期年化收益率在5%以上的理财产品。
“我们也没有办法,银行自己发行的理财产品,大多数投资于银行存款和国债,所以不可能做到那么高的预期收益率。”一位大型商业银行的理财经理如是说。她表示,如果投资者希望预期收益率高一点,可以选择通过网上银行购买该银行推出的“夜市理财产品”,其预期收益率高于柜面和一般网银理财产品,其幅度约为0.1个百分点。
银行业内人士预计,通常情况下,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有“年底比季底高,季底比月底高”的特点。随着年终银行考核压力的缓解,新发售的银行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必然有所下滑,预计未来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仍旧会持续下行。
“倒腾”需算细账
白宇发现,与以往大力推荐理财产品不同的是,银行客户经理现在总是在第一时间告诉投资者,“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普遍高于同期存款利率,但绝对不同于存款。”
资深理财经理介绍,理财产品的最低认购金额为5万元,但由于理财产品投资的渠道和方向不同,产品的风险、收益水平以及认购起点也会不同,并且在购买理财产品后,客户一般不能选择提前终止,即无法像存款一样可提前支取。因此购买理财产品前要根据个人情况,合理进行投资。
银行业内人士建议,投资者购买理财产品时,首先必须了解所投资的产品到底是银行的理财产品,还是银行代销类产品。在投资理财产品前,一定要切实了解理财产品的具体投向。投资者要降低不切实际的高风险收益预期,不要参与不熟悉的投资产品,必须做到明明白白投资。
此外,业内人士还提醒,有些像白宇一样的普通投资者,热衷于将资金在不同银行的理财产品之间“来回倒腾”,期望能实现收益最大化,却没有考虑到其中的成本及银行理财产品“真空期”带来的损失。比如,虽然钱已划入理财账户却未起息,产品到期后收益仍未兑付,银行理财产品前后“真空期”可能蚕食投资者的收益。鉴于不同银行和不同类型的理财产品“真空期”不尽相同,投资者购买前需货比三家。
社区牛人
关于理财经理的相关新闻
评论区查看所有评论
爱股热帖
实盘直播
焦点新闻
图说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