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1月31日 16:11 来源: 新周刊 【字体:大 中 小】
中国企业家杂志曾出封面专题,“蛇口基因”——招行即其代表,比如提出“有困难,找市场”,而非“找市长”。“相信市场,相信科技,相信国际化”是招行的文化基因。
曾有客人投诉说,“就因为你是招行的,所以要投诉你。别的行我还不理呢”。可见客户对招行的要求也是市场化、国际化的。
招行信用卡见证下的十年支付金融巨变。从第一张国际标准信用卡在中国诞生,到金融开放引入外资银行发行信用卡。时势造英雄,英雄也造就时势。解读招行领先行业的商业模式,必须到社会趋势和前卫科技中去找答案。
马蔚华行长曾言,“作为一个银行,如果抓不住未来的东西,永远只能是一个二流银行”。
银行可以很酷,可以很潮流,但这一切都须基于对趋势和科技的精准把握。
Q&;A
《新周刊》(以下简称“新”):关于数据挖掘,它对招行信用卡究竟有多重要?
刘加隆(以下简称“刘”):我们首先从内部数据开始,从客户行为与他们的年龄、性别、居住地址、从事职业相关开始,研究其深层需求。我们有 10年的数据库积累,这是我们的金矿。
新:国内信用卡消费,你说21至28岁是黄金年龄,这跟国外的不一样,国外都是28以后是黄金年龄。如何解释?
刘:主要受消费文化和国内商业模式的影响,及信用卡本身的成本影响。消费者28岁以后,通常赚不到他们信用贷款的费用,这时只能转变成零售模式。比如中国人喜欢用借记卡,国外很少借记卡,都是用信用卡。这是中国特色。
新:是不是可以这样说,21岁至28岁更像西方,比如消费观念等?
刘:价值观靠近。年轻时,往往是无忧无虑,对未来充满信心。到28岁以后,遇到的问题是养老问题、房子问题、医疗等,这让他们慢慢迈向比较传统的父辈价值观和消费形式。
新:在当下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年轻人消费有没有发生变化?
刘:年轻人收入比较低,在通货膨胀下,可提前消费,又可分期付款,信用卡对他们是很有利的选择。他们还对打折这个事特别看重。
新:现在出现类似“卡奴”现象,不是良性的现象,怎么看待?
刘:要两方面来看:一是,这与个人的独立和自我负责的精神有关。人生理成年后一定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而我们在“在家靠父母”传统观念下,年轻人无论在人格还是财务上完全独立相对较晚。所以学会对自己负责,学会控制欲望很重要。另一个是,行业内要有限制,如果你有4张信用卡,不管是哪家银行的,招行都不会再发卡给你。对此要有行业自律。5年前我们就开始呼吁了。当然,还要建立公民个人信用制度,要将公民的行为,无论是好的行为还是坏的行为,都记录在案,以便降低整个社会交易成本。
社区牛人
关于支付宝的相关新闻
评论区查看所有评论
爱股热帖
实盘直播
焦点新闻
图说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