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2月04日 07:19 来源: 每日经济新闻 【字体:大 中 小】
对市场的分析和研判是关键
NBD:理财产品的研发和设计是重要一环,相比中资行资金池类产品,外资行的优势在于对经济基本面的研判,主打的是结构性产品。但自2008年金融危机后,大家谈“结构”色变,您认为投资者应该对这类产品的收益和风险有怎样的正确预期?
陈柏轩: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期间,金融市场遭遇恐慌性抛售,部分理财产品因此表现不佳,市场风险厌恶情绪上升。2008年~2009年,银行主打的是固定收益类产品和保本类理财产品。
2010年,宏观经济呈现企稳复苏迹象,风险极端厌恶情绪有所好转,投资者开始尝试风险资产的配置。2011年,欧债危机发酵,大量资金被抽回欧洲市场“补血”,市场又出现了一波大起大落。2011年四季度以来,楼市持续从紧,A股市场表现不佳,在中国经济增长放缓、投资渠道受限的背景下,投资者布局海外的需求又开始上升。
结构性产品并没有好坏之分,和资金池类产品相比,只是风险防范的方法和操作方式不同而已。例如,银行会通过一些固定收益类产品为客户保本,再通过期权、掉期等操作,为客户争取额外的收益。在动荡的市场中,运用结构性理财产品,可以使投资者在到期本金或部分本金保障的前提下,争取潜在高收益。
总体来看,理财产品的收益和风险总是成正比的。根据保本程度的不同,结构性理财产品可以分为保证收益型、保本浮动收益型及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风险越大,预期收益率一般而言也会越高。
因此,投资者购买理财产品时应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及资产配置情况进行选择,建议所购理财产品的风险等级不应大于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
NBD:上述结构性产品,背后包含着一系列复杂的对冲操作,这些操作有些是由外资行的自营部门负责做,有的则委托给外部的投行。客户冲着银行的招牌买产品,但产品的风险和收益并不受这家银行控制,您怎么看这种现象?
陈柏轩:对冲操作由谁来做并不是最关键的,关键是发行理财产品的银行对市场趋势的把握和对经济的研究分析能力,只要走向判断正确,同时帮客户把握准确的进场时机,再加上专业的操作,客户就能在不同的市场中获得绝对的正回报。
无论是针对理财产品本身或是合作机构,商业银行责无旁贷应建立科学、透明的理财产品销售管理体系和决策程序,严格的新产品审批流程及后续评估体系,高效、严谨的业务运营系统,健全、有效的内部监督系统,以及应急处理机制。
社区牛人
关于陈柏轩的相关新闻
评论区查看所有评论
爱股热帖
实盘直播
焦点新闻
图说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