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5月06日 07:06 来源: 中国经营报 【字体:大 中 小】
在中国的金融图谱中,似乎没有其他哪类新型非银行金融机构会像消费金融公司(Consumer Finance Co.,以下简称“CFC”)这么纠结。
这边厢,按照此前颁行的试点管理办法,“未经银监会批准,消费金融公司不得在注册地所在行政区域之外开展业务”。那边厢,恰如学者指出,“没有规模的话,它(CFC)盈利的模式很难实现”。
于是,运营三年有余,以十亿计的资产规模和几十万量级的客户规模,手持稀缺牌照的四家CFC仅获得了监管层官员谨慎评价:“目前最多可算借力经济转型,促进自身发展,或者参与个人消费。”与此同时,其也因“规模比较小”而尚未赢得“相关政策制定方的关注”。
然而,在四家试点CFC揣度下一步将何去何从之际,面对这一蓝海市场——有预测称,“十二五”时期我国消费信贷增速将保持24%的增长速度,2015年消费信贷的规模将突破20万亿元人民币——多家机构已经实质性切入。近期最为惹眼的便是三井住友旗下的消费金融公司SMBC Consumer Finance,今年以来,其不仅频频与多个地方政府接洽,更已在多个省市借门槛更低的小贷暗线布局,而日本永旺、中国香港亚联财等外资机构更已跑马圈地多时。
“不论外资等曲线进入的各路人马日后会否受到银监会监管,更须看到,以阿里金融新近推出的‘虚拟信用卡’为代表的各类金融业态都在盯着消费金融这块肉,无论CFC试点是否推进以及将如何推进,市场本身已经在加速演变。”一位业内资深人士说。
社区牛人
评论区查看所有评论
爱股热帖
实盘直播
焦点新闻
图说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