绾虫柉杈惧厠缁煎悎鎸囨暟3鏈�3鏃ワ紙鍛ㄥ洓锛夋敹鐩樹笅璺�.95鐐癸紝璺屽箙锛�.07%锛屾姤58.....
当前人气:0
农合社畸形发展下的河北样本 部分变身“银行”
为顺应农业机械化、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农民合作社这个新中国成立初曾炙手可热的历史名词重新焕发出新的光彩,因其能帮助农民克服个体经济的局限而受到农民的欢迎,成为当下农村一种新形式的互助性经济组织。
随着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专业合作社法》的正式颁布,农民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农合社)进入了黄金发展期。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13年11月底,全国依法登记的专业合作、股份合作等农合社超过95万家,是2007年底的近40倍。值得关注的是,因疏于有效监管,一些地方农合社却在迅猛发展中走了样,变了味,引发业内普遍担忧。
变身山寨银行
虽然农合社允许社员在资金方面开展互助,但按照规定,农民资金专业合作社是指以一定区域范围内农民为主体,以吸收社员股金、互助金等为资金来源,主要用于投放社员生产生活所需资金的“民办、民管、民收益、民担风险”的互助性资金专业服务组织。
也就是说,农合社对其资金来源、资金用途都有明确的规定,而且合作社并没有吸存功能,储户所谓的“存款”利息合规讲法应该是“社员互助金占用费率”,且“原则上不高于当地金融单位同期同档贷款利率”。
但据《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调查发现,在河北省一些地区的部分农合社出现了异化现象,最为典型的案例就是变身为山寨银行,以高息来招揽农民的存款。如最近媒体报道的河北省遵化市惠民农合社非法集资事件,直接指出遵化相关部门监管缺失,致“空壳”农合社吸金泛滥。记者调查发现,在河北省还有一家更大的农合组织——河北农合公司(又称河北农合社)。据了解,该公司成立至今经营业务较为单一,主要经营吸储和放贷业务,以约定利率的形式吸收农民入股。有资料显示,河北农合公司在5年间,培训系统人员2万人次,涉及11个省、50个县、2000余个河北农合社网点。
近日《中国产经新闻》记者深入走访了河北农合公司设立在平山县、藁城市、无极县、新乐市、霸州等地的农合(社)网点。虽然在农村,但这些农合网点营业厅内与银行营业机构没什么区别,装修风格与银行一样装有不锈钢隔离柜台,并摆设了密码设置装备。设立在平山县的马中昌胜农合社,一名杨姓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该农合社利息是参照当地银行利息,年利率是3.3%,不同的是如果把钱存在他们农合社,到年底还可以参与分红的。该工作人员还向记者展示该网点2014年2月20日一天的交易,该日开户数是16户,销户数是24户,借方现金金额是1209328.04,贷方金额是1209346.04。
其实,农合社的异化并非是当下才出现的新事物,早在2年前在江苏地区就曾爆发过一起影响比较大的农合社集资案。据悉,该集资案共波及灌南、沭阳、邳州、连云港(行情,问诊)、徐州等地,涉及金额高达8000多万,而根源皆因以上合作社的工作人员违规操作,做假账、高息吸储,将本该用于农业生产的资金挪至龙诚集团用作他途,并收取高额利息,赚取利差,后因龙诚资金链断裂致东窗事发。
虽然早有案例敲响了农合社异化的警钟,但这种现象并非消失,反而呈现出越演越烈之势。据悉,自2013年初起,江苏省多地再次出现储户“挤兑危机”,而起因却和往年如出一辙。曾获当地民政局核发的“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人去钱空,众多储户的存款无法兑付。据储户们的粗略统计,目前涉及金额或达数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