绾虫柉杈惧厠缁煎悎鎸囨暟3鏈�3鏃ワ紙鍛ㄥ洓锛夋敹鐩樹笅璺�.95鐐癸紝璺屽箙锛�.07%锛屾姤58.....
当前人气:0
2月8日,央行发布《2013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不仅回顾了2013年利率市场化取得的成绩,而且对今年金融改革中“存款保险制度”“企业及个人大额存单”都进行了阐述,利率市场化仍然是金融改革的主线。
所谓利率市场化,就是政府放开对各种利率的行政控制,建立起以供求为基础的利率市场化决定机制,进而引导金融资源合理配置。利率是资金的价格,由市场决定资金价格在理论上有助于提高资金配置效率。目前,我国货币市场利率、债券市场利率、外币存贷款利率都已先后实现市场化,人民币贷款利率管制也全面放开,仅保留对人民币存款利率的上限管制。而通过各种银行理财产品、信托、互联网金融创新产品,存款收益也已经可以绕道市场化。然而值得反思的是,在看似只差一步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中,改革目标并没有获得很好的实现。金融体系的运转效率并未明显提升,本应受惠于利率市场化的民间经济,在这一过程中受到更大挤压。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金融创新拉长了资金投放的链条,而且降低了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效率,还明显增加了整体金融风险。
那么,如何看待利率市场化中存在的问题,解决经济体对资金成本的敏感性,提高金融机构对风险的把控能力?这些问题值得进一步反思。
利率逐步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作为一个改革目标在1993年第十四届三中全会期间就已提出,从1994年开始,利率市场化过程一直在进行之中,至今已经20年。刚刚过去的2013年显然是利率市场化快速推进的一年。2013年7月20日,人民银行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者,而本应受惠的民营经济却在高利率环境中受到了严重挤压。” 光大证券(行情,问诊)首席宏观分析师徐高指出。这里面的原因在于实行利率市场化的前提条件还没有构建完善。
利率市场化的本质在于通过资金约束的硬化来对实体经济中的企业和项目形成筛选,从而让回报率低于贷款基准利率的企业因得不到资金而倒闭。因此,在这一过程中,企业的倒闭破产恐怕在所难免。但是我们看到,当触及实体经济的现有利益格局时,我们没有通过金融改革来倒逼实体经济变革,而是出于实体经济维稳的考虑扭曲了改革的本意。比如政府对许多资产的隐性担保模糊了政府和市场的界限,让投资者对风险的认知也变得模糊,进而令利率水平不再正确反映微观绩效。这也就可以理解为何我国经济对资金需求缺乏价格敏感性,只有预算软约束的地方政府在融资时不太顾及资金成本,其资金需求并不会因为利率走高而明显减弱,货币当局仅凭利率调控很难控制流动性投放。今年1月份的市面资金充沛,按理说贷款利率应该会降低,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应更加活跃, PMI(采购经理指数)也会上升。可是实际情况是,1月份的融资利率仍然维持高位,中小企业“钱紧”,而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利润很高,银行的流动性没有流进实体经济,主要在金融机构中打转。上述情况产生的原因在于,在我国经济中有很大一部分企业并不遵循市场规律,那些有政府背景的过剩产能企业、地方债支撑的部分项目以及不会破产的信托产品,无所谓信贷利率的高低,使得储户的存款滚在这些风险越来越高的影子体系中,没有支撑真正产生价值的实体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