绾虫柉杈惧厠缁煎悎鎸囨暟3鏈�3鏃ワ紙鍛ㄥ洓锛夋敹鐩樹笅璺�.95鐐癸紝璺屽箙锛�.07%锛屾姤58.....
当前人气:0
虽然监管层早已明令禁止,但存单变保单、理财变保险等“调包”乱象仍时有发生,甚至连保险人员违规驻点销售也屡禁不止。消费者权益屡被侵害,到底谁之过?
理财产品变保险,银行不认账?
“原本我去银行买理财产品,却被误导购买了一款保险产品,现在要退保,20万元本金只能退13万多元。”近日上海白领张女士向记者投诉。
据悉,2011年11月底,张女士在兴业银行(行情,问诊)上海某支行办理业务时,一位自称银行员工的理财经理向其推销一款年化收益率10%的理财产品。承诺只要每年定期存10万元,连续存满5年,每年就能得到10%的收益,5年到期后还能拿回本金。
基于对银行的信任,张女士在一份合同上签了字,并将钱存到指定的银行卡里,第一年如期收到了1万元利息,于是她继续存了10万元。但第二年却只收到8000多元利息。
张女士到银行“讨说法”时被告知,她购买的是阳光人寿保险公司的一份“阳光财富两全保险(分红型)”,要退钱得去找保险公司。“而阳光人寿保险公司的人说,我买的保险产品要等到被保险人75周岁时,才能返还全部保费。两年就退保,只能拿到10万多元。几经投诉协调后,阳光人寿只答应退还13.2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