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邮消费金融增资20亿获批 消金公司补血汹涌

  [摘要]作为邮储银行(港股01658)控股、独立运营的子公司,2017年已实现盈利,发展势头良好。为进一步提高金融服务与抗风险能力,公司董事会决定增加注册增本金,用以支持公司做强做大。

  近期,中邮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邮消费金融”)增加注册资本20亿元,以及调整股权结构的申请获得广东银监局批准。中邮消费金融此次增资扩股,主要得到原股东的支持,控股股东中国邮储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邮储银行”)增资15亿元,星展银行与三正集团等股东也参与了增资。

  对于此次增资的原因,中邮消费金融回复时代周报记者称:“作为邮储银行控股、独立运营的子公司,2017年已实现盈利,发展势头良好。为进一步提高金融服务与抗风险能力,公司董事会决定增加注册增本金,用以支持公司做强做大。”

  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中邮消费金融扭亏为盈,实现贷款余额突破100亿元的目标,出身邮储银行的余红永填补空缺半年的总经理职位。

  2017年底与今年年初,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再现“增资潮”,招联金融、捷信金融、华融金融等密集发布增资公告。对此,深圳一消费金融公司人士向时代周报记者分析:“从资本运作角度来看,消费金融公司提高实缴资本,借贷额度、同业拆入资金的额度也会提高,达到加大覆盖率、扩大市场份额的作用。”

  扭亏为盈

  中邮消费金融2015年11月在广州成立,由邮储银行发起成立并控股,星展银行、渤海信托、拉卡拉、海印集团、广百集团、三正集团参股,成立注册资本金为10亿元。作为邮储银行唯一的控股子公司,中邮消费金融在成立之初被视为含着“金钥匙”出生。

  中邮消费金融控股股东邮储银行拥有遍布全国的网点渠道,提供了广阔的线下渠道,这是先天拥有其他同行无法比拟的线下优势。而首席风险官来自星展银行,并带来了技术团队。

  目前,中邮消费金融已初步形成以“邮你贷”“邮你花”“邮你购”三大产品体系为核心业务,走“线上+线下”的运营模式。线上主要包括与互联网平台建立合作关系,其中包括了微信和支付宝,以及公司自建入口中邮钱包APP、微信服务号等;线下则依托邮储银行覆盖全国的网点。

  尽管如此,中邮消费金融的发展似乎并不尽如人意。在邮储银行2016年年报中,对其唯一控股子公司的表述仅为“报告期内,中邮消费金融发展良好。截至报告期末,中邮消费累计贷款余额近40亿元”;在2017年半年报中,对中邮消费金融的发展情况未有表述。

  2017年8月,中邮消费金融有限公司因为业务涉嫌违规被广东银监局罚款80万元。处罚信息显示,其违反规定从事未经批准或未备案的业务活动。在其被罚前不久,湖北消费金融因通过券商非公开发行资产支持证券专项计划进行融资被银监会处以罚款50万元,从被罚金额判断,中邮消费金融的问题似乎更为严重。

  在遭遇处罚的4个月前,中邮消费金融总经理王蓉晖离职。有业内人士猜测,王蓉晖力主发展ABS,曾在公开活动上主张提升ABS在消费金融行业中的作用,此次被罚的源头极可能为欲以ABS补充资本。

  银监会的处罚是否会对中邮消费金融发展造成影响?中邮消费金融表示,设置专门的部门进行业务合规前置,合规经营关前移,并根据监管规定与外部审计单位合作,加强对公司整体业务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严格落实监管整改工作要求。

  据中邮消费金融官网上的公开数据,至2017年8月其贷款余额突破百亿元,2017年10月累计放款超过275亿元,贷款余额为113.6亿元,并且在成立两年之际实现了盈利,但利润数据并未公布。

  余红永补缺

  王蓉晖离职后,中邮消费金融总经理一职空缺了半年,直到去年10月底,余红永才以拟任总经理身份出席了中邮消费金融主办的公开活动。中邮消费金融对此向时代周报记者回应称:“公司总经理一职在国有企业需经过离任审计,而后通过公司章程推选以及监管的核准等,需要时间走相关流程。”

  公开资料显示,余红永历任中国人民银行抚州中心支行副行长、银监会江西监管局统计信息处副处长、邮储银行江西省分行党委委员、副行长、邮储银行总行法律与合规部总经理,西藏分行行长、党委书记等职。

  从余红永的简历来看,他曾在监管机构任职,也有很丰富的银行业工作经验。“余红永总经理到任后,将新的经验和方法带到公司,从而提升公司经营管理班子的整体实力。”中邮消费金融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

  余红永曾表示,中邮消费金融主要客群来自城市、城镇,甚至更多是三四线城市,或是县域的蓝领人士、工薪阶层以及自雇人士,下一步继续加速渠道下沉,深度触及广大农村消费群体。目前,中邮消费金融已在广东、江苏、山东等8个省份成立营销中心,并且还有8个省份的营销中心也即将挂牌。但余红永认为,未来的侧重还是在线上。

  从余永红到任总经理,到增资20亿元获批,含着“金钥匙”的中邮消费金融如何继续破局,值得期待。

  “增资潮”缓解合规压力

  在中邮消费金融完成增资后,招联金融的增资也在近期获得深圳银监局的批准,注册资本由20亿元增加至28.6亿元。目前,持牌消费金融公司注册资本排名前三的依次为,捷信消费金融(80亿元)、中邮消费金融(30亿元)、招联金融(28.6亿元)。

  自去年末以来,持牌的消费金融公司频频发布增资消息或其股东发布拟增资公告:捷信金融再增加注册资本10亿元的申请,2017年12月获得天津银监局批准,增至80亿元;2017年12月,华融金融股东之一合肥百货也在公告称,拟参与对消费金融公司的同比例增资扩股,将华融消费金融的注册资本由当前的6亿元增至16亿元。消费金融公司再次涌现“增资潮”。

  “从2017年来看,一家大型的消费金融公司在国庆7天假期就能放款10亿元,这一轮‘增资潮’在于增加总资本,提高资本充足率,以达到监管要求。”深圳一消费金融公司人士向时代周报记者分析道。

  据2014年实施的《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中规定,消费金融公司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3亿元;且要求资本充足率不低于10.5%。

  《2014年中国银行(港股03988)业报告》显示,2014 年末,消费金融公司平均资本充足率为 22.8%。随着业务规模的扩大和消费金融公司数量的增加,消费金融行业的资本充足率不断下降。例如,捷信金融发布的个人消费贷款资产支持证券发行文件(ABS发行文件)显示,其资本充足率从2014年的74.5%降到2015年的14.9%,再到2016年的12.06%,在完成多次增资与债券发行补血后,2017年上半年,其资本充足率为13.34%。

  无独有偶,2010年6月成立的中银消费金融有限公司,其资本充足率也从2014年12.76%下降至2015年12.09%,至2016年末其资本充足率为9.74%,低于银监会的监管要求。为求合规,2017年5月,中银消费金融发行了近25亿元的第一期个人消费贷款资产支持证券(ABS)。

  截至目前,获得银监会批复的25家消费金融公司中,有19家为银行系持牌公司,其中大部分的金融消费公司注册资金为3亿-5亿元,只有5家消费金融公司的注册资金达到10亿元及以上。

  “增资潮之所以出现,一方面是因为各消费金融公司成立时的注册资本金都较低;另一方面是因为消费金融行业发展迅速,使得初期资本金与业务发展现状不匹配。从投资效益角度来说,增资也表现出市场与股东方对消费金融公司与行业的信心。”中邮消费金融方面表示。

  前述消费金融公司人士告诉时代周报记者:“从资本运作角度来看,消费金融公司的实缴资本提高了,借贷额度、同业拆入资金的额度也会提高,达到加大覆盖率,扩大市场份额的作用。在历经2017年的筹建与监管‘洗牌’后,2018年或将成为已实现盈利的消费金融公司之间的市场争夺之年。”

关键词阅读:中邮 星展银行 支付宝

责任编辑:申雪娇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