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联支付收单业务违规遭罚 5年内已累计被罚逾1500万
据不完全统计,不到5年时间,通联支付被监管处罚的金额已超过1500万元。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合肥中心支行开出罚单,通联支付网络服务有限公司(下称“通联支付”)安徽分公司违反收单业务相关法律制度规定,被责令限期整改并处6万元罚款。做出的行政处罚日期为2018年4月3日。
事实上,此次并非通联支付第一次受罚。
早在2014年1月1日至2015年10月12日,通联支付宁波分公司因未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被处以30万元罚款;因未对交易进行监测、分析和报送可疑交易报告,被处以30万元罚款;因未按照要求与身份不明的客户进行交易,被处以35万元罚款。此外,中国人民银行宁波分行还对通联支付宁波分公司一名相关责任人员开出了6.5万元的罚单。
2016年3月至5月期间,中国人民银行对通联支付等公司开展了银行卡收单业务检查。其中,通联支付宁波分公司被检查出以下三项违规:未按照规定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未按照规定报送大额交易报告或者可疑交易报告;与身份不明的客户开立假名账户、匿名账户。
央行指出,通联支付因违反银行卡收单业务相关法律制度规定,决定没收其违法所得303万元,并处以罚款1110万元(合计约1413万元);对负有直接责任的通联支付副总裁陈玉明、湖北分公司总经理陈惠民、厦门分公司总经理张庆秋、新疆分公司总经理王维萍、北京分公司副总经理方波给予警告,并各处5万元罚款。
据不完全统计,不到5年时间,通联支付被监管处罚的金额已超过1500万元。
“从2016年开始,监管机构对第三方支付的整顿力度就在不断加大,而且是深入到各个业务的分支领域。一方面,以往不太引发市场和监管注意的问题开始受到重视;另一方面,以往具体在业务操作方面的所谓灰色地带直接被挤压。因此,罚单多是必然的。”一位第三方支付机构负责人对《国际金融报》记者指出,“很多机构并没有自发整改的魄力,只有在监管强令的情况下才有动力整改。”
截至目前,央行官网显示,已注销28张各类型业务第三方支付“牌照”。2017年央行系统对第三方支付机构开出的罚单达109张,而这一数字在2016年是34张。
进入2018年,第三方支付行业罚单“满天飞”的状况延续。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共计有15家支付公司被罚,罚单18张。




- 银行股迎来“黄金买点”?摩根大通预计下半年潜在涨幅高达15%,股息率4.3%成“香饽饽”
- 华润电力光伏组件开标均价提升,产业链涨价传导顺利景气度望修复
- 我国卫星互联网组网速度加快,发射间隔从早期1-2个月显著缩短至近期的3-5天
- 光伏胶膜部分企业上调报价,成本增加叠加供需改善涨价空间望打开
- 广东研究通过政府投资基金支持商业航天发展,助力商业航天快速发展
- 折叠屏手机正逐步从高端市场向主流消费群体渗透
- 创历史季度新高!二季度全球DRAM市场规模环比增长20%
- 重磅!上海加速推进AI+机器人应用,全国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盛大开幕,机器人板块持续爆发!
- 重磅利好!个人养老金新增三大领取条件,开启多元化养老新时代,银行理财产品收益喜人!
- 重磅突破!我国卫星互联网组网速度创新高,广东打造太空旅游等多领域应用场景,商业航天迎来黄金发展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