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家在沪信用卡专营机构客户规模达2.82亿户 线上交易笔数首超线下
5月3日,上海银监局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在沪各信用卡专营机构总体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截至2017年末,7家在沪信用卡专营机构客户规模、贷款余额和消费交易量分别为2.82亿户、2.4万亿元和11.33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3.33%、33.68%和24.92%,增速较2016年均有所提升。同时,资产质量持续优化,截至2017年末,7家在沪信用卡专营机构平均不良贷款率1.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其中,信用卡分期业务贡献度持续上升,带动业务收入持续提升。截至2017年末,7家在沪信用卡专营机构分期业务余额1.12万亿元,同比增长39.85%,占贷款总额的46.18%;分期业务全年实现业务收入占全部业务收入比重达44.98%。
对于信用卡市场的爆发,融360信用卡分析师李万斌称,经过近几年的产品创新和机构宣传,消费金融的理念逐渐为更多用户(尤其是年轻用户)接受,产品渗透率显著提高。同时,政府在2017年仍保持鼓励居民消费、适当提升居民杠杆的导向。此外,银行业的对公(批发)业务压力较大,纷纷大力转型零售金融。在上述多方合力之下,消费金融在2017年获得高速发展。而作为消费金融和零售业务重中之重的信用卡业务自然增速喜人。
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在沪各信用卡专营机构的线上交易笔数首次超过线下。数据显示,2017年,7家在沪信用卡专营机构累计消费交易量为11.33万亿元。其中,线上交易1.07万亿元,同比增速为70.26%,高出线下交易量同比增速50个百分点;线上交易笔数60.50亿笔,同比上升9.32%。
信用卡交易从线下向线上过渡的趋势明显,那么在目前“蚂蚁花呗”、“京东白条”等互联网信用产品盛行的情况下,信用卡的增长空间还是非常大吗?
对此,李万斌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互联网信用产品在一定程度上会挤压信用卡的用户市场,但长远来看,也会给信用卡业务带来灵感和潜力,未来信用卡的增长空间仍然非常大。
“目前我国互联网公司纷纷推出代表性信用产品,其活跃用户数增长速度普遍快于信用卡用户的增速,商业银行因此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但两者又不完全是竞争关系。”李万斌解释称,互联网信用产品用户与信用卡用户有交叉但不重合,互联网信贷产品的用户消费欲望往往大于当下的消费能力,用户的授信额度也集中在1000元至5000元之间,上万的用户数量很少;且互联网信用产品在线上场景有着天然的优势,虽然目前也在逐渐覆盖线下场景,但远远比不上信用卡的覆盖范围。而且信用卡能够提现,花呗和白条做不到这一点。此外,互联网信用产品与信用卡竞争与合作并存,比如京东白条就与多家银行推出联名信用卡,银行也可借助互联网公司的用户标签数据实现精准获客,降低获客成本。
李万斌认为,多方合力造就信用卡市场2017年的高度繁荣,2018年大部分有利因素都会延续。因此,2018年我国信用卡市场仍将高速发展。
不过,李万斌也指出,繁荣之下也有些问题不可忽视。李万斌举例称,楼市持续严厉调控,信用卡贷款资金用途仍需严格审查,银行的审核责任加重;前两年某些时间段消费信贷增加过多,抑制居民杠杆过快抬升已形成一定的预期,可能对2018年的监管态度和市场环境造成负面影响;业务快速扩张之下,某些银行难免在资格审核、风险控制等方面存在疏漏,尤其新技术的应用叠加产品下沉,信用风险可能抬升。




- 银行股迎来“黄金买点”?摩根大通预计下半年潜在涨幅高达15%,股息率4.3%成“香饽饽”
- 华润电力光伏组件开标均价提升,产业链涨价传导顺利景气度望修复
- 我国卫星互联网组网速度加快,发射间隔从早期1-2个月显著缩短至近期的3-5天
- 光伏胶膜部分企业上调报价,成本增加叠加供需改善涨价空间望打开
- 广东研究通过政府投资基金支持商业航天发展,助力商业航天快速发展
- 折叠屏手机正逐步从高端市场向主流消费群体渗透
- 创历史季度新高!二季度全球DRAM市场规模环比增长20%
- 重磅!上海加速推进AI+机器人应用,全国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盛大开幕,机器人板块持续爆发!
- 重磅利好!个人养老金新增三大领取条件,开启多元化养老新时代,银行理财产品收益喜人!
- 重磅突破!我国卫星互联网组网速度创新高,广东打造太空旅游等多领域应用场景,商业航天迎来黄金发展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