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企业向银行借贷难度加大

  5月11日,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首次对外发布的《2018年4月债券市场风险监测报告》显示,4月份违约债券4只,违约债券总额为38.5亿元。2018年累计违约债券15只,违约债券额128.64亿元,分别较去年同期增长25%和33.58%。

  这两个数据引人关注。从近期拆借市场资金利率来看,市场资金面上并不十分紧张,为何企业向银行借贷难度加大?从违约主体来看,民企占比较高,原因又在哪里?

  上述两个问题有共同答案,即在强监管形势下,企业融资生态发生了变化。尽管监管层发布的各类监管文件不会直接导致债务违约等风险事件发生,但是监管在重塑行业业态过程中,比如资管行业,信用创造的收缩和风险偏好的下降却加大了再融资风险。

  先看信用收缩,原来通过信托通道等转移到表外的资产正在回到银行自己的资产负债表。央行刚刚发布的4月份数据显示,委托和信托融资继续低迷,当月合计减少1575亿元,延续了一季度下降的形势,说明表外资产转表内仍在继续。另外,资管新规发布后,银行理财资金也受到了制约。过去,这部分资金主要对接民企和地方平台公司。随着这部分资产收缩,其对企业的输血能力减弱,风险暴露速度就会加快。

  同时,当政策层面开始推动紧信用和结构性去杠杆时,金融机构风险压力上升,资产配置时的合理性选择就是买高信用等级债券。过去一段时间,在信用市场上普遍存在着一个现象,那就是“AAA级抢不到,AA级没人要”。参与者宁可少赚点,也不希望踩雷。结果就是,信用较低的平台公司和民企发债认购倍数较低,取消和推迟发行案例逐渐多起来。银行等机构的“买债效应”,加速了资金向高评级、高流动性资产集中,资金被抽走。

  在此情形下,信用较低的平台公司和民企只能付出更多的利息筹集期限更短的资金。信用收缩导致融资渠道减少,同时市场风险偏好降低增加了融资成本,在外部再融资收紧导致流动性短缺的情况下,这些企业发生风险是大概率事件。

  发生信用违约等风险事件并不全是坏事,它会促进市场按照效率高低来配置资源,实现企业的优胜劣汰。但是,也该认识到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位列三大攻坚战之首,绝不能掉以轻心。未来几年,我国债券市场将逐渐迎来偿债和回售高峰,必须扎扎实实地做好信用风险防控工作。(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温宝臣)

关键词阅读:银行理财 企业融资

责任编辑:申雪娇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