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可:《巴塞尔协议4》提出更高的杠杆率及监管要求

  金融界网站5月28日讯 由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国人民银行、新华通讯社、中国银保监会、中国证监会担任支持单位,北京市金融工作局和西城区人民政府承办的“金融街论坛年会—金融人才发展分论坛”在京举办,金融界网站全程进行图文直播。大华银行(中国)有限公司首席风险控制官刘可出席论坛, 做了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领域的思考和探索演讲,谈到在新的世界经济格局和市场条件下,金融风险防范所面对的机遇和挑战。

  在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全球监管机构和商业银行对于如何加强金融体系的风险防范能力进行了反思,针对金融危机时金融创新导致的监管套利,监管和风险评估的顺周期性,以及风险评估不够全面等等问题进行了检讨。2008年起,开始酝酿《巴塞尔协议3》,希望从提高资本质量,重新定义核心资本,扩大风险资产的覆盖面,设置逆周期资本缓冲,增加流动性管理指标等等方面进行改进。 经过广泛的讨论和各方的博弈《巴塞尔协议3》的最终修定版,又称为《巴塞尔协议4》,《巴塞尔协议4》设定了内部模型法的最低输入值和最低测算值,缩小了高级内评法的适用范围,减化了操作风险计量方法,对于信用风险计量的资产类型和风险权重做了更为细致的划分。也对全球系统性重要银行提出了更高的杠杆率、监管要求。

  如果说银行、巴塞尔、监管机构在信用风险、系统性风险等相对量化的金融风险领域已经有比较成熟的风险识别测评体系和相对统一的规则,对非金融风险的重要性和面对的挑战,现在正日益受到银行董事会和风险管理部门的关注。

  在当下金融科技倒逼银行业改革的背景下,信息科技获得广泛的应用,渗透到商业银行各部门和各条线的业务管理和业务流程当中,也给银行业带来了巨大的信息科技风险。另一方面,数据作为银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金融科技创新的基石,已经成为银行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如何确保数据的保密性、可用性和完整性,也成为银行日益关注的问题。数据风险因此被提上议事日程。

  银行风险管理部门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首先,完善风险治理架构,加强三道防线的有效协同。 接下来加强风险文化建设,风险文化建设当中,除了有效的沟通和培训,风险意识和职责应该通过既定的框架嵌入到银行的企业文化当中,嵌入到业务的具体决策中,而在这个框架的顶端,并且贯彻始终的就是银行的风险偏好。 最后,运用科技能力加强风险的计量和监测,将成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驱动器。

关键词阅读:巴塞尔协议4》 银行 杠杆率

责任编辑:卢珊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