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萎缩和分化恐难避免 近2成保本理财客户逐步退出

  普益标准银行资管专题研究 第2期

  摘 要

  基于全市场银行理财产品发行状况,可从侧面反映银行理财零售客户的需求特征,如对于流动性水平的诉求、投资规模特点、风险偏好特征等。基于此考虑,普益标准深入分析银行理财各维度数据后,发现当前银行理财客户呈现三大需求特征:

  从流动性需求看,流动性越强,客户对收益的要求越低,在流动性需求愈发强烈的背景下,类货币基金产品或将成为市场主流。基于产品形式和产品投资期限分析,发现理财客户流动性需求趋于上升。从流动性溢价的角度看,短期限产品流动性溢价显著高于长期限产品流动性溢价,这表明为获得产品的高流动性,理财客户愿意放弃大部分收益诉求。在此背景下,类货币基金理财产品或将成为银行资管未来重要转型方向之一。

  从投资规模需求看,低门槛产品仍是市场主流,而基于综合实力,大型银行更受中高净值客户青睐。当前,银行理财客户多倾向于选择低门槛产品;对于中、高门槛产品的需求相对维持低位。比较低门槛产品和中等门槛产品平均收益,其收益差达18BP,表明银行资管机构需支付更高收益才能获取中高净值客户群体。进一步地,大型银行凭借综合服务能力优势促使中高净值产品规模增速明显高于中小银行,表明中高净值客户可能会更多地向声誉良好、投研能力优异的银行机构靠拢。

  从风险偏好需求看,受资管新规影响,银行理财整体规模或将萎缩近两成,客户产品选择分化显著。具体来看,在资管新规后,客户需求发生明显变化,市场份额占比近20%的一级风险产品(规模约为5.15万亿)所对应的客户或将逐步退出理财市场,而二级风险产品所对应的客户经过教育和引导,会继续留在理财市场,但未来将更偏好于类货币基金型或其他相对低风险的产品。三级风险产品所对应的客户风险偏好适中,可较快的适应中低风险理财产品的净值化转型。四、五级风险产品所对应的客户风险偏好相对较高,资管新规后,理财资金投向范围扩大,适时推出主要投向权益类资产的理财产品,可进一步匹配这一部分客户的需求。

  考虑到理财客户上述需求,各银行理财业务发展策略决不能千篇一律,而是应当因地制宜,根据客户特点并结合自身优势,制定符合自身理财业务发展的可行策略,进而打造差异化的银行理财发展之路。

  对于理财发展程度低的银行,其发展重心可转移至类货币基金业务及代销业务,并重视资管人才培养。针对类货币基金业务,此类银行应注重三方面的内容:投资标的选择、估值方法、申购赎回安排。针对代销业务,该类银行需着重打造两大能力:一为理财客户需求分析能力;二为理财产品筛选配置能力。

  对于理财发展程度适中的银行,除代销业务外,可逐步向主动管理转型。在具体的产品设计方面,该类银行应先注重中低风险、低门槛理财产品的研发,满足主流客户的理财需求。同时,为使客户逐步接受净值化产品,可通过不同的产品期限或收益结构进行引导,并对不同客群采取差异化策略,提供针对性的产品。

  对于理财发展程度较高的银行,需丰富产品池,构建差异化品牌效应。在具体的产品设计方面,可通过设计类货币基金的现金管理产品、类债券基金的净值化产品逐步实现净值化转型。后期,随着投资者对产品风险与收益之间的关系相对熟悉,可逐步推出高风险、高波动的净值产品,将具有“类存款”性质的理财产品与真正的资管产品区分开来。

  一、资管新规下银行资管转型发展出发点——客户需求分析

  2018年4月27日发布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简称资管新规),进一步改变了资产管理行业过去赖以生存的舒适土壤,最明显的冲击便是“打破刚性兑付”所带来的市场环境剧变。

  资管新规要求银行业必须改变以往的粗放型经营模式,向精耕细作的“真资管”的经营模式转型。“真资管”的经营模式实质是对过往中国资产管理行业三大基础痛点(缺乏统一规制、缺乏有效需求、缺乏有效供给)的矫正和解决,但转型发展之路注定艰难。

  就银行资管机构而言,“真资管”的经营模式意味着各银行理财间的竞争不再仅限于收益水平,更需在客户需求挖掘、客户营销体验、产品线规划、大类资产配置、风险控制、交易对手筛选和管理、投研能力建设、IT系统建设等方面做好基本功。其中,针对理财客户需求的挖掘和分析是银行理财转型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方面,资管行业竞争加剧迫使银行不得不重视客户需求分析;另一方面,银行理财经营模式从“产品为中心”向“客户为中心”转型升级过程中,客户需求分析的价值日益凸显。

  1.1资管行业竞争加剧,客户需求分析重要性凸显

  依托于渠道优势,即使面临资管新规的压力,银行机构依然认为自身能保持较好的客户基础。但也正因这种所谓的“优势”心理,导致银行机构对客户需求分析的重视程度普遍不足。而与银行相比,因渠道欠缺,基金及券商资管等机构获客难度更大,迫使其不得不更重视客户需求分析,并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客户需求分析体系。

  客户需求分析匮乏所带来的挑战是显而易见的。资管新规要求资管产品必须打破刚兑、并实行净值化管理,一旦刚兑产品大量退出市场,因青睐刚兑而选择银行理财的客户,此后很可能会转移至其它更具投研能力的资管机构。资管新规要求,需按照资管产品的类型制定统一的监管标准,并对同类资管业务作出一致性规定;对各资管机构实行公平的市场准入和监管,最大程度地消除监管套利空间。

  在资管行业竞争加剧的大背景下,未来银行资管将不得不重视客户需求分析,并基于客户的不同需求,研发与之需求相匹配的不同类型理财产品。

  1.2 资管新规或导致低风险偏好客户退出理财市场

  刚性兑付机制下,银行理财的性质发生转变,由委托受托关系异化为债权债务关系,进而导致银行理财产品同质化现象加剧,银行机构的投研能力、产品设计能力均得不到充分体现,收益高低成为理财客户的主要甚至是唯一关注点。

  相对单一的评价标准使得客户需求分析的价值不够突出,银行资管机构仅需将重心集中于投资端,并通过增强资产收益带动产品收益率上升。实际发展情况也表明,这一阶段银行理财在投资端保持了较强的创新力,无论是杠杆的使用,还是资管投行化的运作模式都为资产端收益的提升奠定了基础。在资产组合确定后,根据产品特点引导客户购买成为该阶段银行理财服务的主要模式。

  此外,因存在刚性兑付机制,银行理财产品能够满足较多风险偏好群体的投资需求,因此投资者亦愿意选择银行理财作为投资途径,进一步降低了银行理财的资金募集难度。在无募集压力的背景下,银行资管机构只需做好产品即可,无需费力做深做精理财客户分析。

  资料来源:普益标准

  资管新规要求打破刚性兑付、实行净值化管理,这将引发银行资管经营模式的转变,即由“产品为中心”向“客户为中心”转型升级。打破刚兑后,中高风险客户趋于寻求收益与风险相匹配的产品;低风险客户群体投资诉求趋于分化,或流向银行表内产品、或流向其它资管机构产品。

  具体而言,在各类产品目标客户群体界限更为清晰(细分程度更高)的前提下,如不对客户进行定位,并分析客户的实际需求,易导致供需不匹配。目标客户群体的流失与收窄,必然造成资金募集难度加大,进而导致银行资管业务发展面临瓶颈。

  资料来源:普益标准

  通过图表2的客户需求简单分析可发现,未来大量低风险偏好的客户或将退出理财市场。据普益标准评估,截至2018年2季度末,风险等级为一级的银行理财规模大约为5.15万亿,受资管新规影响,该类理财客户将逐步分流至其它领域,由此导致银行理财市场存量规模萎缩近两成。

  因此,在银行资管经营模式由“产品为中心”向“客户为中心”转型升级过程中,亟待加强客户需求分析。而精准化的客户需求分析能为银行资管业务发展提供三大助力:

  其一,提高营销效率。精准的客户需求分析能帮助银行了解目标客户群体的风险偏好、收益需求、流动性需求、投资规模需求等信息,随之更快地引导客户购买到所需的产品组合,大幅降低产品推介的成本。

  其二,挖掘潜在客户。事实上,大多数客户对自身需求并不了解,而基于客户需求分析,能帮助银行挖掘出客户的潜在需求。通过潜在需求挖掘,能制定更具针对性的营销策略,进而增加市场占有率。

  其三,避免客户流失。基于客户需求分析发现不适合银行理财的客户群体后,可向其推荐行内其它符合其需求的产品,如存款性质产品,以保证客户资金在行内流转,避免客户外流。

  二、客户需求分析:基于理财产品,探知客户诉求

  当前,银行理财客户主要以个人投资者为主。2017年末,面向个人投资者发行的一般个人类、高资产净值类与私人银行类等理财产品存续余额占全部理财产品存续余额的67%,占比高达三分之二。

  与机构类客户和同业类客户相比,零售类(个人投资者)客户差异化更大,另外受资管新规影响,未来中国资管行业针对零售客户的争夺将更趋激烈,因而必须加强零售类客户的需求分析。

  受数据和统计限制,我们无法直接分析全市场所有零售类客户的理财需求及其变化趋势,但基于全市场银行理财产品发行状况,则能侧面反映银行理财客户的需求特征,如对于流动性水平的诉求、投资规模特点、风险偏好特征等。有效探知理财客户真实诉求后,可有针对性地设计相应理财产品以满足其需求,为银行理财转型发展奠定基础。

  2.1理财客户流动性需求:相比收益,更看重产品流动性

  流动性需求主要指理财客户为满足日常消费或应对突发事件而持有货币资金的需求。理财客户的流动性需求反映在理财产品投资上则主要表现为产品形式(封闭式或者开放式)和产品投资期限(短期限、中期限或者长期限)。

  2.1.1流动性溢价:爱收益,更爱流动性

  为探究理财客户对流动性需求,以过去一年发行的所有人民币非结构性银行理财产品数据为基础,分析理财客户在产品形式和产品投资期限上的不同需求。且为排除投资门槛高低对产品收益的影响,统一选择投资起点为5万的产品进行相应分析。

  将以上产品分为全开放(每日可申购赎回)、短期封闭式(3月及以下)、中期封闭式(3-12月)、长期封闭式(12月以上)后,可知不同类型产品的收益差异。

  数据来源:普益标准

  流动性越强,客户对收益的要求越低。流动性最高的全开放式产品其年化收益在3.1%~3.6%区间内波动;流动性较高的短期封闭式产品(3月及以下)其年化收益在4.0%~4.7%区间内波动;流动性适中的中期封闭式产品(3-12月)其年化收益在4.1%~4.9%区间内波动;流动性较差的长期封闭式产品(12月以上)其年化收益则在4.2%~5.1%区间内波动。

  短期产品流动性溢价显著高于长期产品流动性溢价;换言之,为获得产品的高流动性,理财客户愿意放弃大部分收益诉求。比较全开放式产品和短期封闭式产品(3月及以下)的平均收益,其收益差高达103BP,表明理财客户愿意放弃更多理财收益以获取高流动性。另外,不同期限的封闭式产品其平均收益差异不大,更凸显全开放式产品对理财客户流动性需求的影响力。

  2.1.2开放式产品数量占比稳步提升,理财客户流动性需求愈发明显

  从银行发行的开放式理财产品和封闭式理财产品情况看,2011年至2017年间,虽然封闭式产品数量仍然占绝对优势,但其数量占比呈下降趋势,由99.52%下降至98.75%;而开放式产品数量占比情况则呈现震荡上升趋势,由0.48%上升至1.25%。

  数据来源:普益标准

  不同类型银行理财客户的流动性需求均呈上升趋势。从不同类型银行发行的封闭式和开放式产品数量占比情况来看,股份行、城商行和农村金融机构的开放式产品数量占比均呈上升走势,表明三类银行所面对的零售客户的流动性需求均有明显增强趋势。另外,尽管国有行发行的开放式产品占比走势波动幅度较大,但其理财客户对流动性的需求仍呈上升走势。原因在于,国有行发行的单只开放式产品规模普遍较大,弥补了产品发行数量的不足。

  数据来源:普益标准

  2.1.3 市场调研:类货币基金净值产品或将成为未来市场主流

  经过普益标准针对多家银行资管机构的实地走访发现,未来银行资管转型的重要方向之一便是类货币基金产品。首先,类货币基金产品是90天以内产品转型的重点方向,对流动性偏好较大的客户来说,更具吸引力;其次,类货币基金产品所投资的资产的价格波动较小或者不存在市场价格,市值法的影响相对较小,比如同业存款;最后,类货币基金产品相对投资管理难度更小,中小银行更容易掌握和管理。

  从国际发展的经验来看,货币基金也始终充当着利率市场化的主力。从国内公募基金行业的发展态势来看,货币基金基本占据着半壁江山,而且客户大多是从银行活期存款客户转化而来。

  当然,银行资管发展类货币基金产品,存在着冲击本行活期存款的隐忧,这需要银行资管在转型时控制好相应节奏和规模,不至于对本行的表内业务造成较大冲击。

  2.2理财客户投资规模:低门槛为主,争夺中高净值客户需付高溢价

  为评估理财客户的投资意愿和投资规模,以过去一年发行的所有人民币非结构性银行理财产品数据为基础,观察理财客户对投资起点选择的差异性。为此,将以上产品按投资起点分为面向普通客户的低门槛产品(10万及以下)、面向中高净值客户的中等门槛产品(10-100万)、面向高净值客户的高门槛产品(100万以上)3类,进而观察产品数量分布情况。

  2.2.1银行理财客户,投资规模普遍偏低

  从理财产品在不同投资起点的数量分布情况来看,各类产品数量占比出现明显分化:银行理财客户多倾向于选择低门槛产品,投资规模大多位于10万元以下;对于中、高投资起点产品的需求相对维持低位。

  数据来源:普益标准

  2.2.2为争夺中高净值客户,银行资管机构需支付更高溢价

  评估理财收益对中高净值客户的影响时,为排除产品期限的影响,统一选取中期限封闭式产品(3-12月)为分析对象,考察银行资管机构获取中高净值客户的成本差异。

  研究发现,低门槛产品(10万及以下)的年化收益在4.15%~4.95%区间内波动,中等门槛产品(10-100万)的年化收益在4.25%~5.20%区间内波动,高门槛产品(100万以上)的年化收益在4.40%~5.15%区间内波动。

  低-中等投资门槛溢价显著高于中等-高投资门槛溢价;换言之,为获得中高净值客户,银行资管机构需支付更高溢价。比较低门槛产品(10万及以下)和中等门槛(10-100万)产品平均收益,其收益差为18BP,表明银行资管机构需支付更高收益才能获取中高净值客户群体。

  数据来源:普益标准

  2.2.3中高净值客户争夺,股份行与国有行优势明显

  资管新规后,中高净值客户可能会更多地向声誉良好、投研能力优异的银行机构靠拢。分银行类型看,国有行和股份行的中等投资门槛和高投资门槛产品数量占比呈上升趋势;与此相对应,城商行与农村金融机构发行的中等投资门槛和高投资门槛产品数量占比偏低。

  考虑到国有行及股份行拥有更强的投研能力和大类资产配置能力,更能满足中高净值客户的投资需求,因此在争夺中高净值客户方面优势明显。与此同时,中小银行机构相对薄弱的投研能力无法支撑中高净值客户的需求,在高净值客户争夺方面处于劣势地位。

  数据来源:普益标准

  2.3理财客户风险偏好:风险承受能力整体趋于上升

  风险偏好通常是指理财客户承担不确定性的意愿。一般而言,风险偏好程度对客户投资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不同投向理财产品的选择上:风险偏好程度较高的客户(风险偏好型客户)更倾向选择有配置风险较高资产的理财产品,以期获得较高收益;风险偏好程度较低的客户(风险厌恶型客户)则更倾向投资主要配置风险较低资产的理财产品,以期获得稳健收益。

  2.3.1银行理财客户风险偏好趋于上行

  高风险资产产品数量占比趋势上行,银行理财客户整体风险偏好中枢上移。从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投向情况看,资管新规之后,投向低风险资产的理财产品占比无明显变动;但投向权益类资产、基金类资产等相对较高风险资产的理财产品数量占比有所上升,由2018年4月的22.63%上升至2018年6月的26.48%;而同期,投向债券类资产、债权类资产、收(受)益权等中风险资产的理财产品数量占比从70.60%下降至66.69%。银行理财客户风险偏好上移可见一斑。

  数据来源:普益标准

  2.3.2相比其它银行,农村金融机构理财客户风险偏好上升幅度较低

  分银行类型看,国有行、股份行、城商行投向高风险资产的产品数量占比自2018年4月后趋势上行,反映出其理财客户风险偏好在逐步上移。与此同时,农村金融机构投向高风险资产的产品数量占比上升幅度低,反映出其理财客户群体风险承担能力还较弱。

  数据来源:普益标准

  2.3.3银行理财客户对高风险等级产品需求趋于上升

  除了资产投向,风险等级是对理财产品风险水平更为直接的表示。除了考虑资金投向以外,风险等级还考虑产品期限等其他因素,是对产品风险水平的综合反映。

  高风险等级银行理财产品数据占比逐步上升。尽管银行理财产品以一级风险(极低风险)产品与二级风险(低风险)产品为主,但一级风险等级产品数量占比逐步下降,三级及以上风险等级产品数量占比逐步上升,进一步表明银行理财客户风险偏好中枢逐步上移。

  数据来源:普益标准

  2.3.4资管新规导致银行理财零售客户群体趋于分化

  市场份额占比近20%的一级风险产品(规模占比近20%,数量占比约30%)所对应的客户或将退出理财市场,而二级风险产品所对应的客户经过教育和引导,会继续留在理财市场,但未来将更偏好于类货币基金型或其他相对低风险的产品。三级风险产品所对应的客户风险偏好适中,可较快的适应中低风险理财产品的净值化转型。四、五级风险产品所对应的客户风险偏好相对较高,随着资管新规落地,资产投向范围放开的可能性增大,适时推出主要投向权益类资产的理财产品,可进一步匹配这一部分客户的需求。

  2.3.5风险溢价:风险承受能力更高的理财客户,收益补偿诉求低

  整体来看,不同风险等级产品收益水平呈阶梯状分布。风险极低的一级风险产品年化收益在3.9%~4.4%区间内波动;同处中低风险水平范围内的二级与三级风险产品,其年化收益趋近,在4.5%~5.3%区间内波动;处于中高风险水平范围内的四级与五级风险产品,其年化收益则在4.9%~5.6%的区间内波动。

  数据来源:普益标准

  另外,从风险溢价水平看,低风险等级产品间平均收益差异大,而中高风险等级产品间平均收益水平接近,表明银行理财客户一旦愿意承担更高风险,其对收益补偿的诉求趋于下降。以四级与五级风险产品为例,其平均收益差仅为2BP,这为银行资管机构开拓权益类市场奠定了坚实基础。

  数据来源:普益标准

  三、以变应变:基于客户需求和自身比较优势,打造差异化的银行理财发展之路

  基于全市场银行理财产品发行状况分析,可知银行理财客户更偏好流动性强、投资起点低的产品,而对风险的偏好则趋于上升。另外,为争夺高净值客户,需要银行资管机构支付更高溢价,但受限于投研能力和大类资产配置能力,农村金融机构在这方面无明显优势。特别地,当前农村金融机构的理财客户风险承担能力不足,进一步限制了农村金融机构理财业务发展。

  考虑到理财客户上述需求,各银行理财业务发展策略决不能千篇一律,而是应当因地制宜,根据客户特点并结合自身优势,制定符合自身理财业务发展的可行策略,进而打造差异化的银行理财发展之路。

  3.1理财发展程度低:重心转移至类货币基金产品和代销业务,重视资管人才培养

  理财发展程度低的银行包括大部分的农村金融机构与少部分的城商行。此类银行大多处于资管业务发展的萌芽期或是初期,现有理财产品主要以保本类的“类存款”产品为主;与此同时,理财客户风险承受能力低、投资规模小。

  资管新规后,由于保本类理财产品将逐步退出历史舞台,此类银行的自主研发与管理能力将面临严峻考验。基于客户群体特点和自身发展状况,此类银行可将发展重心转移至类货币基金产品和代销业务。另外,除代销其它行理财产品外,还可代销非银机构理财产品。

  针对类货币基金产品,该类银行在设计此类产品时,需重点关注三方面的内容:投资标的选择、估值方法、申购赎回安排。其中,类货币基金目前主要为开放式产品,在投资标的选择方面,监管尚未作出明确的细则指引。结合现有情况,银行类货币基金产品与货币基金保持一致更为稳妥,即以货币市场工具为主要投资标的。在估值方法方面,资管新规明确金融资产应坚持公允价值计量原则。由于货币基金估值是遵循该原则的,银行类货币基金与货币基金所投资产范围一致,也可采用相同的估值方法。在申购赎回安排方面,银行类货币基金产品遵循“金额申购,份额赎回”的原则。在申购赎回时间安排上,目前市面上已出现T+0安排,银行机构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T+N安排。此外,银行机构也需在申购赎回数额方面做相应的限制,以防范大额赎回等流动性风险。

  针对代销业务,该类银行需着重打造两大能力:一为理财客户需求分析能力;二为理财产品筛选配置能力。需注重客户对流动性、收益性、风险性、投资规模等方面的诉求,并以此筛选出符合其需求的相关理财产品。为做到以上两点,人才培养需提上日程,注重投研团队的配置能力和理财经理的需求分析能力,进而实现客户需求与产品供给的有效整合。

  3.2理财发展程度适中:除代销业务外,可逐步向主动管理转型

  理财发展程度适中的银行主要包括大部分城商行和少部分农村金融机构。此类银行有一定的自主研发与主动管理能力,但相关能力还稍有欠缺。在理财业务转型初期,可发展代销业务,基于产品筛选与配置来满足客户不同的风险偏好、投资规模偏好、流动性偏好等。

  但该类银行若想实现自身资管业务的可持续性,在发展代销业务的同时,仍需持续提升自己的全市场投资能力,并逐步转向主动管理风格。对此类银行资管机构而言,可以以固定收益模式(包括标准债券市场、资产证券化市场和非标市场)和FOF/MOM模式为重点打造投资能力,逐步构建完善的投研体系。

  在具体的产品设计方面,由于这类银行主要客户群体的风险偏好大多处于中低水平,同时低门槛的普通投资者占绝大部分,因此,该类银行应先注重中低风险、低门槛理财产品的研发,满足主流客户的理财需求。

  为使客户能逐步接受净值化产品,一方面,可通过不同的产品期限或收益结构进行引导,比如用业绩比较基准替代预期浮动收益,通过设计业绩基准目标向投资者展现产品价值;另一方面,对不同客群采取差异化策略,除针对主流客户群体主打低风险、低门槛的现金管理或者债券类净值产品外,还可针对高净值客群打造结构性产品(如挂钩贵金属、外汇、利率的结构化衍生品)。

  3.3理财发展程度高:丰富产品池,打造差异化品牌效应

  理财发展程度高的银行包括国有行、股份行及部分大型城商行和大型农村金融机构。这类银行的产品服务范围广,覆盖的客户数量众多,所面临的客户需求差异化亦较大。除了资产的保值增值以及闲置资金短期投资等非特定的理财目标以外,还包括购房、购车、养老、教育、旅游等特定的理财规划目标。客户需求的多样化,客观上决定了银行提供的理财产品池应更为多元化。

  由于此类银行的产品研发能力与管理能力相对更为优秀,在理财业务向净值化转型的过程中,其自主研发的理财产品获利能力有望高于代销手续费收入,因此其产品池应以自有理财产品为主,且需打造爆款产品,建立差异化品牌效应,以应对同质化竞争压力。

  在具体的产品设计方面,即使投资者风险偏好存在整体上移趋势,但投资者仍需一定时间适应银行理财“破刚兑”带来的心理冲击。因此针对主流客户群体,可通过设计类货币基金的现金管理产品、类债券基金的净值化产品逐步实现净值化转型。后期,随着投资者对产品风险与收益之间的关系相对熟悉,银行资管机构可逐步推出高风险、高波动的净值产品,将具有“类存款”性质的理财产品与真正的资管产品区分开来。特别是对国有行、股份行而言,随着其高净值客户投资意愿的增强,可适当发行高净值客户专属理财,将客户需求与产品进行整合,进而提供更有效的理财服务方案。

关键词阅读:普益标准银行 保本理财 银行理财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