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建清执掌中国工商银行16载 奏响重生“四部曲”

  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有这么一些人,他们力挽狂澜,是中国金融改革的践行者、国有银行“涅槃重生”的见证者。而姜建清就是其中一个标志性人物。

  2016年5月31日,北京复兴门内大街55号,中国工商银行总行。15位工行董事一致投票选举现任工行行长易会满为新一任董事长。傍晚,工行发布通告,向40余万员工及外界传递这一信息。原董事长姜建清卸任,一代银行家谢幕。

  姜建清担任中国工商银行行长、董事长的16年,正是中国银行业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时期,股改后的工农中建交五大银行短短几年间便从过去被西方认为“技术上已破产的银行”跃居为全球各项排行榜的前列,工行更是在利润、资本、资产等多项指标上位列全球第一,达到了中资金融机构过去从未企及的高度。

  奏响重生“四部曲”

  在2000年掌舵工商银行时,姜建清47岁,是当时四大行中最年轻的行长。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彼时工行面临沉疴痼疾,包括工行在内的国有银行体系已经被认为陷入了“技术性破产”的境地。

  当时工行存在三项历史遗留问题:不良贷款居高不下,较低的资本充足率和严重不足的拨备覆盖。1999年6月末,工行的不良贷款最高峰时达47.59%。

  姜建清上任后,决心甩掉包袱,精减人员,先是连续两年大规模裁员和削减机构,将57万庞大的工行队伍锐减至43万人,机构则由4.9万个减少到2.9万个。

  除此之外,通过一系列措施降低工行的不良贷款率。对存量贷款进行了积极的清收,包括运用法律手段催收、协助企业进行资产重组和债务安排、对实在收不回的贷款进行了核销等。

  在2000年总体上遏制了不良贷款上升的势头。到2001年,工行实现了不良贷款的比例和绝对额双双下降,不良贷款绝对数净下降了255.5亿元,其中呆账贷款就下降了近95亿元,不良贷款比例下降了3.64个百分点。

  此后几年中,在姜建清的带领下,工行通过控制新增贷款不良率、核销存量不良贷款等方式,不良率不断下降。2004年末,工行不良贷款余额(按五级分类口径)比1999年末下降了3293.39亿元,不良贷款占比降至18.99%,比1999年6月末最高峰值时的47.59%下降了28.6个百分点,但历史所形成的不良资产包袱依然很重。

  经营业绩方面,姜建清上任的第一年,工行即实现了扭亏为盈,境内机构共实现经营利润96亿元。2001年,境内机构经营利润增至340亿元,2002年经营利润达到443亿元,经营利润同比增幅为30.29%。但是,那时为了冲销呆坏账,工行每年利润中的大部分被提留。

  让工行真正壮大的,则是2005年的股份制改造及2006年的“A+H”上市。从2002年起,工行便积极主动开展了股份制改革的前期准备工作,不过彼时工行各项指标离上市仍有距离。

  而姜建清深知,在实现股份制的过程中需要一些基本条件。“因为无论你是要在国内的资本市场上募集资金,还是在世界的资本市场里募集资金,你都必须具备过门槛的条件,否则没有人会掏钱给你,我们正处在这个过程中。”他在2002年接受采访时曾公开表示。

  2005年,汇金公司向工商银行注入资本金150亿美元(约1240亿元),原所有者权益中实收资本1240亿转为财政部资本金,由此工行形成汇金公司和财政部各持股50%的股权结构。此后,工行又顺利实现了2460亿元损失类资产剥离和4590亿元可疑类贷款的转让,完成财务重组,解决了历史上形成的不良资产包袱。得到“国家输血”之后,工行引入高盛作为战略投资者。

  重组改制后,2005年底工行资本充足率达到9.89%,超过监管要求。不良贷款率则下降至4.6%,相比上一年度下降14.39个百分点。为工行随后的顺利上市铺平道路。

  2005年10月28日,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姜建清任党委书记、董事长。从行长到董事长,这样的变化远不是改变头衔和称谓这么简单。从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到股份制有限公司,可以说,工行经历了一个“凤凰涅槃”的过程,正按着姜建清的既定计划进行着“银行的再造”。

  一年后,工行在上海、香港两地同时公开上市,开创了我国“A+H”股同步上市的先河。按照当日股票的总市值计算,工商银行成为当时全球排名第5位的上市银行。工行首次公开发行上市创造了资本市场上的多个历史之最,在当时刷新了28项新纪录,被誉为“世纪IPO”。

  至此,工行在姜建清的带领下完成了商业银行重生的“四部曲”:注资、剥离不良、引进战投和上市。上市后,工行的经营业绩步入“快车道”,其营业收入和净利润保持了较高的增速。

  工行多项财务指标实现了跨越,成为当之无愧的“宇宙行”。工商银行2015年的年报显示,总资产达到22.21万亿元,为全球第一大行。这比姜建清刚上任的2000年末增长了4.58倍;工行2015年净利润达到2777.2亿元,比姜建清上任之初增长超过50倍。

  勇做国际化舵手

  在任职的16年间,中国宏观经济跌宕起伏,利率市场化等变革冲击不断,姜建清及工行也在适应中不断求变,期间不乏一些高瞻远瞩的改革。

  上市后工行经营状况改善较多,开始加快探索转型发展之路,其中信息化、国际化是姜建清花费心血最多、最能体现其战略思想和工行经营特色的亮点。

  曾有工行员工表示,“他看得比较远,能够超前三五年看到商机。工行互联网金融、国际化、IT都是业界领先的,这些都是他的得意之作。”

  在姜建清看来,如果工商银行不向海外发展,在明天与跨国银行的竞争中,会成为一家只能提供区域服务的地区银行。“通过股改上市,国内银行实现了资本来源和股权结构的国际化,这就要求我们以国际先进银行为标杆改进经营管理、以全球化视野推动发展。同时,国际化发展是分散经营风险的重要途径”。

  实际上,股改之前工行在国际化方面已有很多举措,为此后的跨国并购提供了经验。从1993年在新加坡成立第一家境外分行到2005年间,工行先后在各主要国际金融中心通过设立、参资持股和控股等方式拥有了110家分支机构。从最初单一设立分支机构,逐步发展到走并购扩张之路,工行海外业务实力在整体上得以提升,业务规模成倍增加,机构网络快速扩张。

  2000年7月,工行成功收购香港友联银行,并改组为工银亚洲;2001年7月,工行整合香港分行与工银亚洲;2003年12月,工银亚洲收购了比利时富通集团在香港的华比富通银行,工银亚洲规模进一步壮大。

  2006年12月,工行和印尼Halim银行股东签署了收购协议,中行收购Halim银行90%的股份,这次收购是工行完成的首次跨国银行收购,也是工行第一次以收购方式进入国外市场。2007年9月28日,工行与Halim银行股东完成股权转让,Halim银行正式更名为工银印尼。

  2007年10月25日,工行与南非标准银行就股权交易和战略合作事宜达成协议。工行收购南非最大、非洲最大的银行20%股权,成为该行第一大股东。

  2007年11月7日,工行莫斯科子银行在莫斯科正式成立。2008年工行在境外相继设立了悉尼分行、纽约分行、多哈分行和中东子银行。2012年,工行获得美联储批准,成为第一家收购外资银行在美零售分支机构的中资银行。

  财务数据显示,工行海外总资产从2000年的36亿美元增长至2015年的2798.3亿美元,增长了76倍。2015年末,工行海外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达到8.2%。

  拥抱新兴业务

  面对汹涌的互联网金融冲击,工行也没有坐等。

  记者梳理公开资料发现,工行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布局理念,实际上早就在姜建清脑中萌生了。在2006年的一个论坛上,姜建清透露在家中他特别愿意帮太太做的一件家务是交费,但他通过网络来支付。“为什么非要去银行,我觉得根本不需要去?”姜建清当时如是称。

  当时,姜建清预测,十年后工行不仅是世界上最大的银行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互联网企业之一。

  预言成真。2015年,工行构建了以三个平台、一个中心(即“融e购”、“融e联”、“融e行”及网络融资中心,英文缩写e——ICBC)为主体的互联网金融业务。

  工行年报显示,截至2015年末,“融e行”已有1.9亿的客户基础,“融e购”全年成交交易额超过8000亿元,成为国内第二大电商平台,“融e联”的战略布局已基本完成。

  作为如此庞大的机构,工行仍然能够第一时间拥抱新兴业务,实属不易。用姜建清自己的话说,工行素以稳健经营见长,却从来不乏变革的勇气。“搞商业银行就是跑马拉松,不是100米跑得快一点就行了,而是要坚持跑下去。”姜建清曾说。

  2016年,执掌工商银行16年的姜建清已至退休年龄。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谈到,姜建清的格局不仅仅局限在如何发展工商银行,还对如何增强国有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如何推进中国金融业的发展有深刻的看法。

  “他把工行的每一步的发展都跟国家利益和怎么做强金融业、怎么服务好实体经济关联起来,既能利用专业性来发挥银行的主业功能,控制好风险,又能够提升金融的稳定性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在这一点上工行起到了表率作用。”孙立坚称。

  提及自己职业生涯时,姜建清曾表示:“20多年的从业生涯,让我感到非常幸运和自豪。有幸在银行业经历中国改革开放的全过程,亲身感受中国经济和金融业的腾飞,实在是难得的人生历程。如果在这个岗位上,让中国工商银行成为世界上最优、最大、最强的商业银行,我觉得这一生就没有白过。”

  如今中国银行业告别了高速增长的黄金十年,包括工行在内的中国银行业的业绩增速放缓成为不争的事实。财报显示,2014年工商银行实现净利润2764亿元,同比增长5%,也是首次增幅回落至个位数;至2015年末,工行以22.21万亿元资产居全球第一位,而利润增速已降至0.5%。

  姜建清卸任工行董事长后,继任者是他曾经的搭档——工行原行长易会满。此时的易会满52岁,巧合的是姜建清接任董事长时也是52岁。

  分析人士称,后“姜建清”时代,工行面临诸多挑战,包括业绩增长缓慢,尚未成功转型的“e-ICBC”战略等。这一代掌舵者能否涌现出杰出银行家,尚待时间验证。

关键词阅读:姜建清 布局理念 四部曲 快车道 融e行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