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回落 银行拆解民营企业融资困局

  从央行行长易纲的“三支箭”到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的“一二五”目标,金融监管部门近期频频喊话纾困民营企业。

  在监管层密集发声之后,大型国有银行、中小银行都陆续出台了针对民营企业的金融支持举措,民营企业迎来久违的“暖冬”。

  “问诊”

  “一段时间以来,在降低宏观杠杆率和加强金融监管过程中,我国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回落,金融企业的风险偏好下降,对民企也有一些误伤。”

  我国民营企业目前的融资环境如何?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刘锋近日在公开场合坦言,从宏观数据上来看,民营企业对经济的贡献、对就业的贡献、对税收的贡献都在不断增加,而获得金融服务和支持的力度反而在弱化,这是一个矛盾。刘锋称,目前,民营企业80%的融资都来自于银行系统,从资本市场获得资金的能力相对弱化。

  而从近期发布的社会融资数据来看,改善民营企业的融资环境已刻不容缓。11月13日,央行发布的10月份金融数据均不及预期,其中,M2同比增8%,前值8.3%;新增人民币贷款6970亿元,创2017年12月以来最低,前值1.38万亿元;此外,10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7288亿元,创2016年7月以来新低,预期1.3万亿元,前值2.21万亿元。

  那么,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症结在哪里?

  有业内人士认为,这与当前的经济金融环境收紧有关。一段时间以来,在降低宏观杠杆率和加强金融监管的过程中,我国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回落,金融企业的风险偏好下降,对民营企业也有一些误伤,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中银国际研究有限公司董事长曹远征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中小企业融资难是全球性的问题,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它们资本不足、抵押物不足,因此银行方面缺乏为它们贷款的主动性。

  “我国要进一步发展资本市场,增加民营企业的资本,而不是增加债务,要把股权融资放在第一位。同时,按照市场标准执行,推进利率市场化,做到风险定价。”曹远征称。

  一位银行信贷经理则对记者道出了银行的“苦”:银行本质上作为企业,同样追求经营的安全性和盈利性。

  该信贷经理称,“银行风控体系比较严格,贷款给国有企业,万一出了问题还有国家做背书。而有的民营企业未来发展的持续性难以保证,如果出了问题很难得到政府的支持,可能会形成不良贷款,银行要承担风险。相关信贷人员也要受到考核上的不利影响以及责任追究。”

  对此,上海财经大学国际金融系主任奚君羊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我国银行业本身竞争不够充分,是导致民企融资难的根本原因。

  “大部分银行不愿意收集大量的信息、花费太多的资源去甄别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的经营状况。因为银行已有足够的市场份额,无论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中的大企业,已能够保证银行的业绩盈利目标和要求。”奚君羊认为,银行竞争程度的提高,也是缓解中小微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一个重要方面。

  此外,奚君羊还表示,银行还要完善风控技术,能够比较准确识别出既有还本付息意愿,又业绩良好的中小微企业。对于银行来说,应该倾斜于向这一类的民营企业提供融资。

  “药方”

  “在新增公司类贷款中,大型银行对民企的贷款不低于1/3,中小型银行不低于2/3,争取三年以后,银行业对民企的贷款占新增公司类贷款的比例不低于50%。”

  面对这些“症状”,监管部门开出“药方”。

  11月6日,易纲给民企融资亮出“三支箭”:“第一支箭”是增加民营企业的信贷,特别是小微企业的信贷;“第二支箭”是支持民营企业发债;“第三支箭”是研究设立民营企业股权融资支持工具。

  紧接着,11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中国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透露,初步考虑对民营企业的贷款要实现“一二五”的目标:即在新增的公司类贷款中,大型银行对民营企业的贷款不低于1/3,中小型银行不低于2/3,争取三年以后,银行业对民营企业的贷款占新增公司类贷款的比例不低于50%。

  话音刚落,国有五大行随即密集出台了针对民营企业的一轮金融支持举措。中行“20条”、工行“10条”、农行“22条”、建行“26条”、交行“22条”……五大行100条“干货”支持民企向“一二五”目标挺进。

  《国际金融报》记者梳理发现,五大行的举措囊括了增加民营企业授信、强化信贷政策支持、减费让利、丰富融资产品、健全绩效考核和尽职免责等方面,着力解决银行不敢贷、不愿贷的问题。

  股份行、城商行方面紧随国有大行的脚步。民生银行(港股01988)董事长洪崎表示,今年以来,民生银行新增对公贷款1500亿元,其中75%以上用于支持民营企业,目前该行民营企业融资余额超过1.4万亿元,占全部对公客户融资规模的55%以上。

  11月22日,南京银行也正式发布22条措施,简要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加强、三个完善、四个提升”,支持民营企业发展。

  在真金白银的信贷支持作用下,10月30日,银保监会副主席王兆星在国务院新闻办针对民营企业的专项发布会上表示,截至9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贷款余额达30.4万亿元,而且增幅还在继续上升。

  截至9月末,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超过8.9万亿元,同比增长19.8%,较各项贷款同比增速高7个百分点,有贷款余额的户数超过1600万户,同比增加406万户,阶段性地实现了“两增”的目标。18家主要商业银行三季度新发放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已经控制在6.23%,较第一季度下降了0.7个百分点。

  某国有大行华中地区某分行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今年前三个季度,他所在的分行支持小微企业数量已经超过了前十年的总和。

  “因为小微企业数量多、个体小,所以我所在的银行发动全员行动、安排专门的费用进行专项考核。另外,还围绕大中型客户为中心,沿着供应链,服务这些客户上下游的小微企业。”该负责人称,“过去放贷款,主要看企业的资产,看抵押担保,现在我们依托科技,看的是企业的结算流水,看企业的信用记录。现在风险管理已经是靠模型在管,客户经理只需要关注系统预警所提示的客户即可。”

  执行

  金融机构要深入民营企业调研,真正倾听民营企业家心声,了解‘融资难’的症结所在,瞄准企业的融资痛点和难点,并在产品和服务上采取行之有效的改进措施。

  一系列政策推出之后,如何使政策落地,如何执行到位等无疑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自郭树清提出“一二五”目标后,业内有声音担忧因此会对贷款要求“一刀切”,进而引起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下降。

  对此,郭树清曾指出,银保监会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决不能搞简单化“一刀切”,要客观对待民营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实施差异化信贷政策,采取精细化、有针对性的措施,帮助民营企业摆脱困境。

  11月23日,银保监会副主席周亮透露,银保监会正在制定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并上报党中央、国务院,这个指导意见旨在打通金融和实体经济循环中间的“肠梗阻”和“中梗阻”,特别是要打通“毛细血管的微循环”。

  浦发银行投资银行及大客户部副总经理杨悦蓉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贷款要从五个“合适”入手。

  一是找合适的对象去贷。杨悦蓉称,“针对本身经营并不好、同时又看不到未来发展方向的企业,我不能支持。对于这一标准,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同样适用。”

  二是合适的产品。要从银行众多产品中找到合适的产品,提供给合适的企业。比如,如果是长期的需求,就不能用短期的信贷去支持。

  三是合适的时间,这包括贷款的合适时机,也包括合适的期限。

  “四是合适的量。五是合适的价格。”杨悦蓉指出,对于金融企业来说,价格是风险的体系,不能为了支持民营企业人为把这个价格给降低,这样也会导致金融市场的不平衡,资源的错配会导致很多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董希淼则对《国际金融报》记者强调,要避免形式主义,不能停留在“表态竞赛”层面。

  董希淼称,部分金融机构与民营企业进行合作协议签约之后,未付诸实际行动或落实较慢。有的银行推出的一些措施,仅仅是简单汇总既有做法,内容空洞,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金融机构要深入民营企业调研,真正倾听民营企业家心声,了解“融资难”的症结所在,瞄准企业的融资痛点和难点,并在产品和服务上采取行之有效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阅读:融资难 融资规模 民营企业发展 银行

责任编辑:申雪娇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