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大银行布局普惠金融“蓝海”:信贷投放年增长30%

  随着商业银行2018年业绩的陆续发布,金融机构在践行普惠金融方面也亮出了“成绩单”。在加大对于小微企业、民营企业扶持力度的同时,普惠金融不仅与服务实体经济、承担社会责任紧密相关,更是银行转型的一个重要方向。

  据《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在股份制银行中,光大银行2018年业绩表现创六年来最高水平。该行营业收入首破千亿,拨备前净利润达到768.18亿元,两者增幅分别为20%和25%。

  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光大银行普惠金融信贷投放超过1200亿元,增长30%,远高于银行贷款平均水平。

  瞄准普惠

  “2018年是光大银行丰收的一年,业绩表现在股份制银行中靠前,主要得益于银行在战略上的引领,以及竞价能力、风险管控能力的提高。”李晓鹏表示。

  光大银行行长葛海蛟认为,从大势判断上看,2019年银行资产负债端有压力,也有挑战,但是银行还是有信心和能力应对,这其中就包括了发展普惠金融。

  数据显示,2018年光大银行在普惠金融信贷规模达到了1281亿元,增长30%,增速高出银行贷款平均增速12个百分点,普惠金融贷款的不良率仅1.55%,远远低于同业不良率水平(2.6%)。

  “光大银行有能力在2019年资产端有效服务实体经济和服务小微企业发展。”葛海蛟称。

  在对小微企业、民营企业加大扶持力度的同时,光大银行已将普惠金融作为重要的转型方向之一。李晓鹏表示:“依靠金融科技,普惠金融发展较好,成为银行创新转型所在。”

  记者了解到,光大银行与蚂蚁金服联合开发了一款明星产品光大“随心贷”,该产品2018年末贷款余额达到了600亿元。

  “‘随心贷’平均贷款金额很小,十几秒贷款一次,不良率更低。金融科技实现了普惠金融的模型再造,提升了贷款质量。如果依靠传统的信贷办法,解决不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这是发展普惠金融的痛点。”李晓鹏认为。

  葛海蛟认为,在当前金融供给侧结构改革的背景下,光大银行有两个发展目标,一个是服务实体经济,一个是服务大众生活,这两者都与普惠金融有着比较紧密的关系。

  建立普惠体系

  在国有大行陆续成立普惠金融事业部之后,股份制银行在普惠金融体制建设上的步伐也在提速,并在业务上实现落地。

  据了解,光大银行普惠金融体制建设于2018年基本完成。总行设立了普惠金融事业部,境内39家分行设立了普惠管理委员会和普惠金融部。同时,光大银行持续加大了“信贷工厂”模式试点力度,探索各类供应链金融业务,创新推出普惠线上产品,提升客户融资体验度。

  “光大银行已经设立了27家信贷工厂,10家普惠专营支行,并在全国30家分行推广了‘阳光e微贷’线上产品。”光大银行相关负责人称。

  光大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民营企业支持力度上,光大银行也出台了一系列具体措施。银行建立了百户重点支持民营企业客户名单,对入选重点支持名单、正面清单的民营企业开辟了准入绿色通道,取消授信前置审批,且对民营企业授信实行“尽职免责”和“容错纠错”机制等。

  “各地分行都在推进普惠金融的阳光模式,通过平台搭建、融资渠道、产品创新等等方式,将资金精准的投向小微等经济薄弱领域,形成了可见成效、可复制的模式。”上述负责人称。

  在服务大众生活方面,光大银行云缴费的普惠便民作用已经充分显现。该行年报显示,截至2018年末,云缴费已累计接入缴费项目4041项,当年接入2036项,同比增长101.55%;缴费用户2.53亿人,比上年增长64.71%;缴费金额超过2000亿元,比上年增长136.61%。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对信贷风险的监测,光大银行还应用大数据技术建立了阳光预警平台,实现了对该行对公和零售两条业务线的信贷客户风险监测,并初见成效。

  据了解,阳光预警平台是集预警黑灰名单、内外部数据、信号模型、预警流程处置等为一体的应用系统,通过引入内外部数据、生成预警信号,采用全覆盖、全景式、全流程、全天候的智能预警模式,实现了对授信客户 “无人监测”的线上化自动管理。目前,预警平台已逐步应用于贷前、贷中和贷后的授信业务全流程,帮助银行解决在授信管理中信息不对称、信息滞后等问题。

  “预警平台未来会进一步重点研究民营企业、小微企业等普惠金融业务风险特征,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导向,让更多的企业、个人能够享受到更优质的现代金融服务。”光大银行相关负责人称。

关键词阅读:光大银行

责任编辑:卢珊 RF10057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