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业消费金融发债补血 期限错配风险难防
8月12日,兴业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兴业消费金融”)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公开发行规模20亿元、期限3年的金融债。今年6月底,福建银保监局下发兴业消费金融发行不超过60亿元金融债券的批复,如今不到50天即已公开发行,兴业消费金融的发债速度可谓迅速。
公开资料显示,兴业消费金融成立于2014年12月,控股股东兴业银行持股66%,另外三位股东分别为福建泉州市商业总公司、特步(中国)有限公司、福诚(中国)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依次为24%、5%、5%。目前其注册资本为19亿元,位列24家已开业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的第5位。
在开业运营的四年内,兴业消费金融已经历三轮增资,完成一笔银团贷款的落地和一期ABS(即资产证券化)发行。此次金融债券的发行,兴业消费金融成为继捷信消费金融和中银消费金融后,使用过监管规定范围内的所有融资渠道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
本期债券发行后,兴业消费金融的资本充足率将由2018年年末的11.22%提升至13.53%―14.99%,资产负债率将由2018年年末的91.27%降低至89.41%。
8月13日,时代周报记者联系兴业消费金融采访并发去采访提纲,其有关负责人未给予回复。
同业负债占比超九成
上述募集说明书披露了兴业消费金融近年来的相关业务数据。2016年年末至2018年年末,兴业消费金融的贷款余额分别为57.14亿元、98.7亿元和206.94亿元。其中,2018年内投放贷款共有245.96亿元,全年笔均贷款金额3.52万元,笔均合同期限12.34个月。
另外,在兴业消费金融2018年发行ABS中,入池资产的加权平均贷款合同期限为758.11天,期限明显长于捷信消费金融。捷信消费金融当年年底发布的2018年第四期ABS项目,入池资产加权平均贷款合同期限为409.84天,2019年第一期ABS入池资产加权平均贷款年利率为417.2天。
但在资金来源上,兴业消费金融表现出对银行借款的高依赖度,目前除了兴业银行的支持外还获得超过100家银行授信,包括大型国有银行、全国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和外资银行等,授信规模在2019年6月末接近800亿元。
募集说明书显示,兴业消费金融的同业存放款项和同业借款,2018年合计为185.39亿元,同比2017年年末的89.4亿元增长107.37%,在总负债的占比均超过90%,资金期限以1年内为主。
可见,作为经营信贷业务的新型金融机构,兴业消费金融同样没能避免资产负债期限错配问题。此次发行金融债券,兴业消费金融对募集资金的用途就明确为,“补充公司中长期资金,优化资产负债期限结构,进一步促进主营业务发展”。
为了改善资产负债结构,兴业消费金融也在不停尝试。2018年7月,在获批加入全国银行间拆借市场不久,兴业消费金融便开启了成立以来的第三次增资,四位股东同比例增资7亿元。今年7月,增资到位,其注册资本增至19亿元,在银行间拆借交易限额也达到了19亿元。
此外,兴业消费金融在2018年获发行ABS业务资格,并赶在当年年底完成了首单19.25亿元的ABS项目发行。今年4月,兴业消费金融注册了60亿元的ABS发行额度,预计在两年内完成发行。
和兴业消费金融相比,捷信消费金融和中银消费金融更早使用ABS、金融债券等工具进行融资,但资产负债结构并未有明显改善。
目前,捷信消费金融已发行12单ABS,累计发行规模为295.58亿元,发行两期金融债,共募资35亿元,同业拆入资金占自身总负债的比重由2016年年末的90.73%下降至2018年年末的86.04%;中银消费金融共发行3期ABS,累计规模为56.97亿元,发行1期20亿元的金融债,但同业拆入资金占总负债的比重在2018年年末为87.84%,较2016年提升了7.44个百分点。
兴业消费金融的高管多出自兴业银行。公开资料显示,董事长郑海清曾任兴业银行厦门分行行长,总经理林春曾为兴业银行信用卡中心副总经理。不仅如此,其总裁助理兼市场拓展部总监杜一谦、监事兼风险合规部总监朱正萍,在加入兴业消费金融之前皆在兴业银行任职。
在兴业消费金融的高级管理人员中,仅副总裁李文捷是由福建银监局副处长一职转任。
在出身兴业银行和监管部门的高层团队带领下,面对行业普遍出现的资金错配问题,兴业消费金融同样没有拿出更好的方法。中诚信国际近期出具的评级报告指出:“作为新兴的消费金融公司,成立时间尚短,战略的执行效果及可持续性需进一步观察。”
时代周报记者注意到,2017年5月,银监会印发《关于印发2017年立法工作计划的通知》,其中明确正在制定《消费金融公司发行二级资本债有关事项的通知》。这意味着,二级资本债或将作为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在后续的资本补充渠道之一,但上述事项目前尚未有进度更新。
线下业务比重超过八成
在目前开业运营的23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中,兴业消费金融的发展十分顺利。从盈利情况看,其在2014年年底开业后,2015年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为0.67亿元和-0.49亿元,2016年年末就实现扭亏,2017年年末的营业收入突破10亿元。
2016年年末至2018年年末,兴业消费金融营收分别为6.04亿元、10.36亿元和24.47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298.62%、71.68%和136.21%;同时,净利润也实现了大幅增长,分别为1.02亿元、2.09亿元和5.12亿元。
能够取得稳定的经营成绩,实际与控股公司兴业银行的支持分不开。上述中诚信国际出具的评级报告就表示:“作为兴业银行的控股子公司,在融资来源和资金补充等方面获得母行持续支持,共享母行客户资源、营销渠道和风险管理经验。”
但硬币的另一面,则是业务高度依赖线下展开,这也是兴业消费金融无法改变的“基因”问题。
据上述募集说明书,兴业消费金融的主要产品为“家庭消费贷”,展业模式为线下推广,即由直销团队“上门收件、亲核亲访”,平均放款时间为1天。截至2018年年末,线下业务部共有26家,线下业务贷款余额176.78亿元,同比增长88.08%,在总贷款余额中占比为85.43%。
对于线上业务,兴业消费金融的计划是“逐步开展”,目前主营5万元以下的小额贷款,客户可通过APP等互联网渠道自助申请。截至2018年年末,线上业务贷款余额30.16亿元,同比增长25.46亿元,在总贷款余额中占比尚不足两成,仅为14.57%。
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兴业消费金融的营业支出也在大幅增加。2016年年末至2018年年末,分别为4.73亿元、7.76亿元和17.97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116.75%、63.99%、131.70%。其主要的营业支出为业务及管理费,在上述三年的营业支出的占比均达到了60%。对此,兴业消费金融在募集说明书中解释称:“主要核算人工成本和运营成本,随着业务发展及人员队伍的扩大相应增加。”
“虽然消金公司之间的竞争从表面看是资金资产的竞争,实际则是核心能力的竞争,也就是要实现从风险管理向风险经营、风险增值转型,这是保证盈利能力的一大关键。”8月16日,华东地区某持牌消费金融高层人士在采访中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
随着消费金融公司的经营逐渐走向正轨,不良率成为监管部门和行业的关注重点之一。2016年年末至2018年年末,捷信消费金融的不良率分别为3.98%、3.82%、4.45%,中银消费金融分别为3.15%、2.82%、3.06%。相较来说,兴业消费金融的不良率表现良好,同期分别为2.28%、2.27%和1.86%。
但不可忽视的是,2018年年末,兴业消费金融的逾期贷款余额同比上升3.45亿元至7.57亿元,资产减值损失也从2017年年末的1.93亿元大幅提升至2018年年末的6.42 亿元。中诚信国际的评级报告称:“信贷业务规模的压缩使其不良贷款率和逾期贷款占比上升……由于逾期贷款在经济走弱时较易转化为不良资产,可能对资产质量产生影响,未来仍需保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