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银行专业化服务探索 监管因素成为重要约束

  当前商业银行的变革呈现出两大趋势:一是从组织架构上来看,既有直接或间接的综合化经营模式日益显现,也有专业化服务机构的“全面开花”;二是从产品与服务的深度来看,在强调多元化、多层次提供服务同时,对专业化要求程度也在不断提升,从而应对客户更高标准的需求,以及银行“脱媒”压力。

  银行专业化服务的理论动因

  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变革带来的需求侧压力。当前中央推动的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加强调金融服务实体、弥补金融功能的短板。实际上,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复杂性持续提升,宏观经济运行中的波动性增加,产业、行业、企业都面临诸多因素影响,居民部门也需要增加资产负债表稳定性。所有这些,都给银行带来新的挑战,银行既需要有大局观,更要针对日益复杂的实体部门、居民部门的金融需求,提供更加专业、高效、及时、安全的服务,从而解决原有金融服务中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

  新技术的突飞猛进对于金融服务产业链也带来深刻影响。众所周知,数字化时代的新技术全面改变着原有的产业模式、企业组织边界等,也给原有的生产、消费与分工模式带来内在变革动力。同样,在金融服务业的演变中,新技术也使得原有金融组织、金融活动的边界受到冲击,在合规前提下,无论是自下而上的市场推动,还是自上而下的监管驱动,都最终产生了更多的金融服务分工模式。实际上,从银行数字化转型到近期各方热议的开放银行,都表明技术能够打破业已固化的金融产业链,使得专业化服务、分工、外包、合作等成为可能。

  市场竞争压力与约束,也使得银行改善专业化服务的迫切性不断提升。伴随金融深化、金融创新的推进,影子银行、互联网金融在各国都快速发展,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地位也在不断上升。在此过程中,各种类银行业务的扩张,逐渐加剧了商业银行的“脱媒”,同时,受制于监管、组织架构、业务模式等约束,银行在诸多非银行金融领域却难以“施展拳脚”。由此,银行积极探索专业化服务的道路,实际上也是为了适应金融科技背景下的市场竞争格局,集中优势资源来“补短板”,或者推动服务能力的纵深发展,以应对未来的潜在市场压力。

  监管因素始终是银行专业化服务的重要约束。银行业是各国监管部门关注的核心部分,其创新活动也受到各类监管规则的严厉约束。一方面,大量银行数字化创新活动,都首先在监管边缘地带或者不受监管约束的地方展开。另一方面,监管者为了推动银行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客户、更有效地实现特定风险的控制和隔离,也在积极推动银行开展业务、技术、系统等方面的改革。可以看到,许多银行专业化子公司的建立,也体现了监管部门的整体政策思路,往往是在银行专业化服务相关领域开展配套改革的组成部分。

  银行内部也有推动专业化服务的动力。在银行原有内部架构中,大量的产品与服务分散在不同的业务部门和条线,而且存在内部利益矛盾与协调问题,往往难以达到资源的最优整合,甚至存在内部低效竞争。与此同时,现代化银行更加强调以客户为中心,而不只是以业务及产品为中心,这就要求真正提升银行的专业化服务能力,重新制定业务战略、规划组织结构,围绕公司客户的全业务流程、家庭客户的整个生命周期,来建设银行(港股00939)(7.120, 0.12, 1.71%)业务能力。由此,如何结合不同银行的资源禀赋,来推动专业化服务的改善,就成为客户导向型银行创新的关键环节。

关键词阅读:银行专业化 监管因素

责任编辑:申雪娇 RF13056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