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楼下还有“金融便利店”吗?社区支行该不该被绑上“绞架”

  社区支行缘何如今却面临频频关停的尴尬境遇?场景化金融服务之路该何去何从?

  社区支行行至“退潮”时。

  近期,《国际金融报》记者走访京沪两地多处社区支行发现,多数社区支行访客寥寥。同时,从终止营业的批复公告来看,今年仅北京地区一个月内就有20家社区支行关停。

  6年前,在原银监会下发《关于中小商业银行设立社区支行、小微支行有关事项的通知》之后,为了摆脱互联网金融崛起的冲击,众多银行以其惯有的掌握网点资源为王的发展思维,大举进军社区抢占金融“最后一公里”,社区支行也随之如雨后春笋般冒出。

  社区支行缘何如今却面临频频关停的尴尬境遇?场景化金融服务之路该何去何从?

  门庭冷落

  《国际金融报》记者近日对京沪两地的社区支行发展近况进行了走访了解。

  临近校区,街边车流来往熙攘。开在美甲、洗车小店旁的沪上某一社区支行,并不算显眼,面积不大,仅20平方米至30平方米,门前张贴着产品的宣传海报。

  记者走入支行内看到,装潢整体感觉尚属温馨,内设有微波炉及图书画册等设施,门前左侧设有一两台ATM取款机。

  由于访客寥寥,店内两位银行工作人员显得有些“无所事事”。其中一位坐在沙发上刷手机,另一位则在办公桌前浏览电脑网页。

  “需要办什么业务吗?”看到记者后,原本坐在沙发上的工作人员起身询问,并主动介绍了可办业务类型,主要包括理财、保险、存款及代缴水电费等业务。该工作人员对记者称,没有对公业务,仅是针对个人储户的私人业务。

  据其介绍,他们的作息时间与正常银行网点等分支机构基本一致,为上午9点半,下午6点,周末不上班。“平时来人不多,主要是中老年客户群体为主,现在互联网及手机银行普及力度越来越大,网点人少了,业务也挺难开展的”。

  在该社区支行逗留的近半小时内,记者并未看到有其他客户入场办理相关业务。

  事实上,这种情形也非仅限于上海地区,北京地区也面临着同样尴尬的境况。

  当来到位于北京西城区一家由城商行开设的社区支行时,记者却被告知其已终止营业。从外观来看,该支行大门紧闭,银行的标牌尚未拆除,门口玻璃上张贴着终止营业的告知,并提示了市民该行其他网点的位置和交通路线。

  透过玻璃可以看到,该社区支行内部机器已尽数搬走。周围的市民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这家社区支行网点之前有几台自助机器用于生活缴费或者自助查询,还有ATM机供存取款使用,不过没有柜台,不能提供办卡等业务。

  从记者多方走访情况来看,整体来讲,一些选址较偏僻及社区人流密度不高的社区支行难逃关停命运,而身处于“旺区”的社区支行多数还处于正常营业状态。

  潮起潮落

  事实上,社区支行也曾风光过。

  早在2013年,在互联网金融崛起背景下,银行们倍感压力,社区支行则被寄予厚望,企图抢占“最后一公里”来弥补银行服务半径不足的问题。

  彼时,无论是股份行、还是城商行均加速开启了跑马圈地的布局,甚至不乏有股份制银行曾放出要开设一万家社区支行的豪言。

  整体来看,社区支行特点多为:面积小、人员少、营业时间长,多由几台ATM取款机及一两名员工组成。此种模式曾被认为是“小而美”,极大地精简了成本。

  然而,目前看来,社区支行并没有真正形成足够差异化及深度化的竞争优势,甚至如购买理财、缴纳水电费等核心业务也已逐渐被线上平台所替代。业内人士分析,究其原因主要为三点:网点选址不科学、服务及产品无差异化、与大型网点间无协同所致。

  “部分社区支行的销售及服务方式与早前基本一致,仍停留在如储蓄、理财及代销保险等基础金融服务领域范畴,也没有针对特定客户做‘下沉’化的产品及服务,与大型网点间没有协同,各自为政,基本还属于上级领导派任务、下级完成指标这种传统模式上。”联讯证券董事总经理、首席宏观研究员李奇霖认为,目前的社区支行本质上只是将银行开在社区,换个物理场所而已。

  李奇霖进一步分析,“社区支行的频频关停也与其早期过度盲目扩张有关,像一些选址不合理,无法确保其周边金融需求的社区支行,基本盈亏无法保持平衡。”

  记者在走访时,还有某社区银行周边市民反映,在北京当地一家社区支行附近不到一百米的范围内,还曾出现过三家社区支行同时营业的情况。不过,这家社区支行目前已关闭,店面已变成了一家房产中介。

  退还是留?

  昔日光景不复,社区支行也行至“退潮期”。社区支行下一步该怎么走?

  在某资深银行业内人士看来,基于互联网金融冲击及社区支行本身业务同质化严重等原因,当前此模式已不太实用,不排除后期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的可能性。

  也有观点认为,也许将其退出一线城市转而抛锚转投下沉至二三线城市发展,会有更大展拳脚的空间及可能性。

  不过,对于这一观点,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银行研究中心研究员游春并不认同,他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城市并不是制约社区支行的发展关键,它服务的对象主要以中老年群体及小区内居民为主,可以说,无论一线还是其他城市,对它的需求是存在的,也能够给予其发展的空间。“最关键的是社区支行要实现将产品差异化发展,并逐渐能够提供更具综合化的服务”。

  游春也坦言,基于目前我国分业监管等多种原因考量,社区支行暂时还不能给客户带来多种金融服务体验,仍局限在存汇款、理财等较基础范畴,“如何才能够构建一个综合化的服务模式,也是后期需要去多方尝试及探索努力的”。

  而麻袋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苏筱芮则对《国际金融报》记者指出,在互联网及手机银行等浪潮冲击、银行业整体脱柜率攀升的大环境下,还是有不少社区支行的“出挑者”通过特色化服务,获取了较高的人气。“关键是,银行需要去转变固有的经营思维方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差异化及特色化服务,融入社区的场景、融入居民生活,不冒进、施良策、接地气,终能赢得客户信任”。

  据悉,近年来,有社区支行采取邀约客户开展“亲子画扇”活动、为中老年居民举办健康知识讲座、在营业网点开设“手工口红制作特色沙龙”等举措,丰富周边居民的生活,也拉进了社区支行与居民的距离,有利于日常业务的进一步开展。

  “社区支行不会完全消失,但它也应该以真正意义上的社区支行形式而存在。”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国际金融系教授奚君羊此前对记者表示,社区支行发展的好坏,不是表现为物理网点是否密集,而是银行员工能够深入到社区,将业务真正意义上做广做透。

  场景化转型

  近年来,无论是营造“金融便利店”的社区支行,还是在布局“咖啡银行”或者“书香银行”等主题银行方面,银行业对于转型的探索从未止步。但遗憾的是,这种发展模式均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推广。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制约了此种场景化的发展方式呢?

  “从我国社区银行的发展情况来看,大部分银行还仍局限于‘银行’的概念上。也就是说,多数仅体现在银行内部的装修、或在银行内开辟这样的休闲空间等流于表面的形式,而不是能够让客户在场景体验中获得银行服务。”苏宁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黄大智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

  黄大智认为,发展场景化服务应该更多体现在银行流程方面的建设,但这也会涉及到一定合法合规的问题。“以咖啡银行为例,如果在体验咖啡的过程中想要购买理财,那么在此场所是否能够具有‘双录’等能力及风险安全的保障”。

  “相比于其他,我们应该去思考,如何在合法合规的情况下,能够将银行的服务嵌入到场景中,而不是银行服务随便嵌入一个场景。”黄大智强调。

关键词阅读:金融便利店 社区支行

责任编辑:申雪娇 RF13056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