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金融严监管行业众生相:一半是海水 一半是火焰

  核心提示2019年以来,央行、银保监会等监管机构先后发布有关金融科技、资管理财的一系列规划、管理办法,也为两类银行系子公司的发展增添了发展动力。

  2019年,金融严监管态势延续,行业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下面我们将盘点2019年金融监管态势下的行业众生相。

  P2P网贷:九死一生到十死无生?

  P2P网贷在中国已经有13年历史,据不完全统计,在网贷行业巅峰时期,国内共有3500余家相关机构,其中最著名的包括中国P2P鼻祖拍拍贷,以及平安集团旗下的陆金所等。

  但随着行业的高速发展,问题也在不断暴露,不断有平台出现爆雷、砍头息、暴力催收等现象。同时整个行业也始终面临政策合规风险。2019年1月初,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P2P网贷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发布了《关于做好网贷机构分类处置和风险防范工作的意见》(简称“175号文”),175号文明确指出“能退尽退,应关尽关”,标志着P2P行业清退离场的浪潮正式来袭。行业内曾经的标杆企业拍拍贷宣布转型金融科技服务模式,陆金所也宣布退出P2P业务。据网贷之家统计,截至2019年12月25日,P2P网贷行业正常运营平台数量下降至401家,与2015年12月最高峰时的3574家相比,下降幅度高达88.8%。

  不仅P2P企业主动转型、退出成为趋势,多地金融监管机构更是陆续官宣取缔辖区内P2P网贷业务。2019年10月16日,湖南省率先叫停省内全部网贷机构及相关业务。此后的三个月内,山东、重庆、河南、四川、河北等省市也宣布取缔辖内全部网贷业务。同时,截至目前已有四川、河南、重庆、广州、湖北、山东、湖南、新疆、天津、贵州、宁夏、北京、上海、浙江、深圳、云南、辽宁等17个省区市金融监管部门或地方互联网金融协会公布了清退机构名单。

  虽然从机构数量来看,P2P网贷行业遭遇寒冬,但从监管和风险控制角度来看,网贷行业风险形势发生根本好转,“大浪淘沙”初见成效。12月17日,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在2019第三届中国互联网金融论坛上发布《中国互联网金融年报2019》。报告指出,P2P网络借贷等方面的存量风险在年内得到化解,增量风险可管可控,总体风险大幅下降。未来监管政策将保持趋严态势。同时,央行相关负责人也谈到将力争在2020年上半年基本完成网贷领域存量风险化解。

  大数据风控、移动金融APP:尊重隐私的地板到盘活数据的天花板

  2019年,监管部门对于涉及个人信息相关金融科技业务的整治力度空前提高,大数据风控、移动金融APP等行业先后被点名要求对一些侵犯个人隐私信息的现象进行整改。

  从9月份开始,多家大数据企业因非法抓取、使用公民个人隐私信息或被调查,或直接被查封;9月底,央行向部分金融机构定向发布了《关于发布金融行业标准加强移动金融客户端应用软件安全管理通知》;11月,公安部加大APP违法违规采集个人信息集中整治力度。12月12日,央行科技司司长李伟公开表示,“前段时间,多部委在对App的整治过程中,下架了一百多个App,金融类App是重灾区。后续,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要加快推动备案注册制度,加强对这些金融App的测评、认证工作,同时也会联合相关部委,对软件商店采取联动措施,对于不符合规定、有重大风险隐患的App,我们会及时采取下架的措施。”

  伴随着移动互联网不断发展,金融机构数字化运营水平不断提升,用户数据成为行业渴求的重要资源。但这类数据与用户个人信息与隐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何在获取、盘活用户数据与尊重、保护用户隐私之间掌握平衡,既是金融科技企业需要恪守的商业道德底限,也是监管部门需要考虑的未来立法、执法的方向。

  对于个人金融信息的保护,监管层已经在酝酿具体管理办法。10月,央行向部分银行下发了《个人金融信息(数据)保护试行办法》初稿,重点涉及完善征信机制体制建设,将对金融机构与第三方之间征信业务活动等进一步作出明确规定,加大对违规采集、使用个人征信信息的惩处力度。

  银行系子公司:好风凭借力 送我上青云

  2019年以来,央行、银保监会等监管机构先后发布有关金融科技、资管理财的一系列规划、管理办法,也为两类银行系子公司的发展增添了发展动力。

  8月22日,央行发布《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简称《规划》),这是央行针对金融科技的第一个顶层规划,对行业影响深远。《规划》明确提出将金融科技打造成为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筹建独立的金融科技子公司,目前已成立的银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已达到10家,包括工行、建行等国有大行、招行、民生等股份制银行以及北京银行(601169,股吧)一类的城商行均已成立科技子公司,同时广发银行、交通银行(港股03328)等正在积极推进金融科技子公司成立。业内人士表示,许多银行已将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作为加速转型的契机。

  2018年4月,《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简称“资管新规”)正式稿落地,要求金融机构不得开展表内资管业务。随着资管新规具体细则的下发,银行理财相关政策也不断落实,直到12月份,《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落地,标志着2019年成为银行理财子公司元年。年内银行系首家理财子公司——建信理财正式成立后,理财子公司成立和获批筹建的速度迅速提升。目前,已有33家银行拟成立理财子公司,其中,6家大型银行理财子公司以及光大银行(601818)、招商银行(港股03968)(600036)理财子公司均已获批开业。中信银行(港股00998)(601998)、兴业银行(601166)、杭州银行、宁波银行(002142)、徽商银行(港股03698)也已获批筹建理财子公司。与此同时,配套政策及时跟进,专家和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相关政策给新生理财子公司带来种种利好,银行理财子公司元年堪称完美。

关键词阅读:金融监管 金融类 金融风险 监管层

责任编辑:申雪娇 RF13056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