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央行不降息凸显货币政策独立性

  美国当地时间3月15日17:00,美联储紧急宣布,将基准利率降至接近零水平,并启动规模达7000亿美元新一轮量化宽松,其中包括几个月内回购至少5000亿美元国债,增持至少2000亿美元规模的抵押担保证券,以应对COVID-19病毒对美国经济造成的影响。美联储此次选择一步到位的方式将利率降至零,主要目的是为了恢复市场的流动性信心,避免将金融市场的恐慌情绪传递到实体经济层面,尽可能降低疫情对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

  在美联储降息后,沙特阿拉伯、阿联酋、中国香港等国家及地区随即跟随降息,市场则高度关注中国央行的操作。

  3月16日,中国央行宣布开展为期1年的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1000亿元,中标利率3.15%,与此前持平。中国央行并未立即跟进降息。在此背景下,我们MLF利率保持不变,一方面体现了我国货币政策独立性,另一方面虽然我国2月CPI涨幅出现回落,但仍在高位,需要继续观察经济运行和通胀情况。在3月16日降准长期资金得到释放的情况下,保持了较为节制的货币宽松节奏;另一方面保留了未来的降息空间,为未来逆周期调节提供主动性。

  央行对于全球货币政策宽松跟随的态度不是特别积极。这可能会有其他考虑,包括抑制资产价格泡沫、防范经济结构扭曲等,后续的货币政策也可能会相对温和。中国后续的货币政策大概率还是会保持稳健偏宽松的基调,既要考虑疫情的影响,包括海外疫情扩散对出口部门的影响,也要考虑到如果过度宽松可能会产生一些资产价格泡沫等问题,后续宽松趋势未改,但是节奏可能会比想象中的要慢。

  MLF利率未变可能有一个核心的考量,即已经采取了定向降准,央行可能认为银行的负债成本已经有了下降,不需要下调MLF利率,LPR利率也可以进一步下降,核心还是要让银行去让利。根据测算,本次定向降准释放5500亿元长期资金,每年可直接降低相关银行付息成本约85亿元,对银行机构降低负债成本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有助于引导银行机构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预计本月一年期LPR将下调5基点至4%,五年期以上暂时不变。

  央行近日也明确提出了对于未来贷款利率明显下降的要求,政策信号比较明显。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3月15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下一步,央行将继续综合采取多种措施促进贷款利率明显下行,支持企业复工复产和经济发展。继续推进LPR改革,有序推进存量浮动利率贷款定价基准转换,引导完善商业银行内部转移定价(FTP)体系,将LPR内嵌入银行内部利率机制中,完善LPR传导机制,继续释放改革促进降低贷款实际利率的潜力。同时,引导银行体系适当向实体经济让利,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激发微观主体活力,畅通经济金融的良性循环。

  在此之前,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助理、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院长张晓慧表示,应对短期冲击和长期冲击的宏观政策要有所区别。应对短期冲击不应使用全局性的、长期的、不可逆性的政策手段,而是应该主要采取结构性的、短期性的、可逆性的政策工具。“从总量角度来看,银行间市场从始至终都是不缺流动性的,无风险利率其实并不很高,问题在于如何将流动性传导至中小企业手中。这就涉及到货币政策的老问题——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够顺畅。”张晓慧指出。

  关于货币政策的最新定调在2月21日的政治局会议。会议称,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缓解融资难融资贵,为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和实体经济发展提供精准金融服务。不少分析认为,央行需要控制货币政策的节奏,保证充足的货币政策空间。2月MLF降息10个基点,上周五又宣布定向降准释放5500亿元长期资金,在当前国内疫情防控形势趋稳和企业复工复产加快推进时,货币政策会坚持以我为主,不会简单跟随海外央行步伐,也体现了货币政策的灵活适度。本月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仍有希望进一步调降,另外我国货币政策仍有较大空间,4月中上旬是降息的时间窗口。

关键词阅读:央行 降息 渤海银行

责任编辑:葛文静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