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上市银行年报和一季报陆续披露,值得注意的是,作为银行做大非息收入利器的信用卡业务,在发卡量和贷款规模等方面放慢了脚步。
10年来我国信用卡发卡量激增,翻了10倍以上。据央行发布的《2019年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显示,截至2019年末,人均持有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0.53张,同比增长8.36%。
但是目前部分银行却开始放慢发卡步伐。记者梳理部分上市银行数据后发现,目前在发卡量上国有大行依旧占据绝对优势,但是增速降幅不小,而股份行的降幅就更为明显。
信用卡之王招商银行(港股03968)2019年新增发卡量(流通卡量)约为1100万张,较2018年下降1085万张;光大银行新增发卡1149.83万张,较2018年下降约350万张;平安银行2019年新增发卡量1430万张,较2018年下降307万张。
实际上,这一趋势在2019年上半年已经非常明显。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末,我国信用卡(包括借贷合一卡)累计发卡数量达到6.86亿张,同比增速为16.7%;2017年末,信用卡发卡量达到5.88亿张,同比增幅超26%。而据央行发布的《2019年第二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显示,截至2019年二季度末,信用卡(包括借贷合一卡)在用发卡数量共计7.11亿张,较年初增速仅为3.5%。
此外,上市银行信用卡贷款增长明显但部分银行占总贷款比例下降明显。六大行中,工行信用卡贷款余额为6779.33亿元,较上年末增加8.20%,占总贷款比例为4.04%,而2018年占比为4.06%;交通银行(港股03328)信用卡贷款余额为4673.87亿元,较2018年下降了7.48%,占贷款比例2019年为8.81%,而2018年为10.41%。股份行中,截至2019年末,信用卡贷款在总贷款中占比最高的是平安银行,但其占比较2018年相比下降0.4个百分点至23.30%。占比超过10%的银行还有招商银行、民生银行(港股01988)、光大银行和浦发银行,其中仅招商银行信用卡贷款占比小幅提升,其余3家均出现下降。
多家上市银行的信用卡贷款不良率攀升。民生银行信用卡2019年不良率达到2.48%,上升了0.33个百分点;交通银行的不良率上升了0.86个百分点;邮储银行(港股01658)上升0.07个百分点;平安银行上升0.34个百分点;郑州银行(港股06196)上升0.64个百分点;招商银行上升0.24个百分点;建设银行(港股00939)上升0.05个百分点;常熟银行上升0.03个百分点。
实际上这都是信用卡之前激进扩张留下的后遗症,而现金贷、P2P等互联网贷款风险的爆发等也让信用卡业务进一步承压。
今年以来,疫情对信用卡业务的影响也逐步显现。招商银行行长田惠宇在2019年业绩会上坦言:“在疫情中,招商银行所有业务里面,信用卡业务受到的影响是最大的。不仅仅是在交易量上,疫情更影响信用卡的资产质量。信用卡交易量、资产质量短期内都出现了比较明显的下滑。”
平安银行2020年一季报数据显示,一季度该行信用卡消费金额有所下滑,截至3月末,信用卡贷款余额5158.63亿元,较上年末下降4.5%;信用卡总交易金额7771.64亿元,同比下降3.0%。此外,受疫情导致的大面积停工停产影响,居民收入下降、消费需求收缩,信用卡不良率一季度出现上升,不良率为2.32%,上升0.66个百分点。
“这一趋势短期内还将继续。”麻袋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苏筱芮表示,未来银行都将有自己的“护城河”,集中服务优质客户,而下沉市场则会逐步让渡给风险承受能力更高的信用支付产品,例如消费金融公司的产品等。





- 重大突破!我国牵头自动驾驶国际标准发布,产业爆发期已至,这些企业将迎来黄金机遇
- 重磅突破!全球首条GWh级固态电池生产线样件成功下线,德尔股份获国际权威认证!
- 稳定币牌照稀缺!港府称首批仅个位数,国泰君安国际、多点数智双双暴涨,万亿级市场7巨头竞相布局
- CRO概念盘初直线拉升,睿智医药涨逾11%,机构:下半年医疗健康产业业绩和估值修复趋势确定性较高
- 三季度内存最大涨幅将达到45%,AI高景气望推动中长期需求向上
- 2025年炎夏侵袭全球,有望大幅拉动空调内、外销量提升
- 三大DRAM原厂将产能转向高阶产品,LPDDR4等价格或持续上涨
- 垂直医疗领域AI技术重大突破,AI赋能行业按下“加速键”
- 机器人末端执行器的关键技术,灵巧手开始以量产为导向
- 阿里与美团打响外卖补贴大战,茶饮行业受益,关注供应链相关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