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服务“锐变”进行中 “千行千面”已触手可及

  接到订单后,工厂的智能管理系统分解和测算出了所需的原材料、设备、人工和资金等各项需求。这些需求随后会通过区块链技术共享给整个供应链的上、下游和银行。它们将借此判断应该在何种程度上参与到这个订单中。

  由于生产系统普遍安装了物联网设备,银行还可以获得工厂的实时生产信息。这些信息将进一步加速银行对贷款的审批速度。

  不止于企业,你我这样的个人消费者,和整个金融业的关系也正在发生着巨变。那些金融机构有能力更加深入理解消费者具体的生活场景,或者说“无孔不入”。消费者无需提出需求,金融服务就能主动探知需求并提供服务。

  例如当消费者计划一次旅行时,换汇、签证、保险等服务都可以无缝嵌入流程,进而让人们可以告别繁复的操作,享受更便捷的生活。

  这就是未来可见的社会生产生活和金融机构间的关系,它们已经在一些领域内落地。企业主和消费者都会乐见这一点——银行能够快速响应自己的资金需求。

  事实上,为了提升竞争力,金融业正在不断将自己的服务水准推向极限,但极限究竟在哪里?

  “未来的银行,不再是一个地方,而是一种行为。”IBM 商业价值研究院在最新发布的一部白皮书《破茧化蝶,涅槃重生——企业级架构驱动的未来,金融企业转型》中指出,新兴技术的日益普及,正在打开对未来金融服务的想象空间。

  动因:业务价值最大化

  企业加速的转型步伐让这个空间更快地出现在了人们的面前。它不只是增加了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也让金融业融入这些客户场景成为了可能——就像银行能够实时了解那家工厂的生产信息一样。

  相关数据研究表明,银行只要聚焦20~30个核心客户的旅程改造,就可以大幅降低运营成本(覆盖40%~50%的成本),并显著提升客户体验(覆盖80%~90% 的客户活动)。

  更宏大的改造被IBM称为企业架构转型,它将从根本上改变企业运作方式。对于金融企业而言,这种转型意味着能够站在全局高度,打破“竖井”,实现对经营理念、业务模式和操作模式开展全面的转型。

  如果金融机构想要寻找一种重塑核心竞争力的新方法,这种改造显然再合适不过了。在利用科技构建差异化竞争能力这一点上,中国金融机构事实上已经开始“用脚投票”。

  相关预计显示,到到2022年中国金融机构技术资金投入将达到4034.7亿元,其中前沿科技投入占比将增长到35.1%。

  马勇是IBM大中华区全球企业咨询服务部云应用服务总经理,在过去的近18年中,他一直身处金融服务行业,完整经历了中国银行业的科技变革历程。

  “去年我们看新兴技术成熟度曲线时,跟‘云’相关的字眼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AI、区块链等,”马勇说,“这说明云计算已经进入了成熟的‘收获期’。”

  他指出,这一阶段中,银行业乃至整个金融业都将会结合云计算的优势,将分散的业务建模能力,通过一个新的技术平台来实现。加之以对新兴技术的充分利用,金融业的“业务价值将因此得到最大的释放”。

  方法:五项关键步骤

  互联网金融科技的发展、如疫情等外部不确定环境因素,以及运营利润压力等也在不同程度上推动金融业的转型与变革。当下,它们一个共同的目标,是抓住这个扑面而来的转型关健期。

  一家大型国有银行在2017年已经开始启动了一项企业级架构转型项目,它重点围绕“企业级业务架构”、“IT 架构转型”、“业务基础体系”等,打造了全新的智慧银行生态体系。

  通过构建企业级业务架构的新机制,该银行打通了部门边界,实现了全行集约共享、互联互通,同时建立了基于业务架构的研发模式。

  面向金融行业,这个由IBM定义的企业级架构由业务架构和IT架构组成。这里所谓的业务架构,能够将企业的愿景和长远战略目标转换成执行层面的业务模型。

  整个业务的架构设计分为五个关键步骤,包括了从战略规划、顶层设计、业务建模、中台设计,到IT实施等。

  以战略规划为例,整个服务将帮助银行解析战略并定义出战略能力,其中一些重要的服务模块就包括了“设计商业模式与场景”、“体验引擎驱动转型”等内容。

  由于对“场景+技术”的充分关注,这一种为“商业模式创新”和“内外部场景赋能”而存在的服务,将帮助银行在精准定价、针对性营销,以及风险评估等多方面实现根本改变。

  五个关键步骤最终将让银行具备“千人千面”个性化发展的可能。在这一点上,企业级架构转型已经成为了银行面向未来的必备手段。

  落地:它不是一款产品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和所有行业的信息化进程一样,选择应用、安装应用,再到优化应用一直都是金融机构对外提供服务的传统流程;对于希望按照自身业务特点建设系统的金融机构而言,它曾经可行且有效,但在全行业加速转型的今天,它却不再理想。

  “未来银行这种方法还会有,但(主流方法)会朝向另一个方向。”范斌说,它将以一个“企业业务建模+微服务设计”的业务中台的模式展开,最终会部署到敏捷的、混合多云的系统之上。

  这一模式中,金融业务,例如银行的对公或对私业务都将变成一个数学模型。对于那些希望快速打造新业务的未来银行而言,改动它们将远比在屋里世界改造业务容易得多。范斌认为,这让银行的业务敏捷性和对客户的服务效率都会变得很高。

  范斌是IBM全球企业咨询服务部中国区金融行业总经理,同时,他也是IBM金融核心锐变团队大中华区总经理。

  这个团队的成立和今年6月发布的白皮书同步。在IBM内部,它被称为金融团队的“超级战队”——它由约800人的IBM企业咨询和设计团队成员,和近6000人的服务支持团队成员组成,成员来自IBM多条服务线,覆盖了金融业变革所涉各领域的资源。

  “未来那些走得比较快的金融机构,都会使用这种‘量体裁衣’的方式。我们发现每家银行的业务都是不一样的,银行讲客户是千人千面,从我们的角度讲,每家银行都是‘千行千面’。”范斌说,“IBM金融核心锐变团队”将根据每个银行的业务特色,基于企业业务建模+微服务设计的业务中台模式,通过混合多云系统的部署,为金融机构构建灵活敏捷的企业级架构,驱动未来金融的新一代转型。

  和那家2017年开始启动企业级架构转型的大型国有银行一样,一家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今天也已经开始采用同样的企业级业务建模方法,来实现从战略目标到业务需求,再到IT实施的一体化转型升级。

  “除了大型银行,我们看到股份制银行,甚至城商行、农商行也都在朝着这个方向发展。”范斌说,针对不同规模金融机构对企业级架构转型的兴趣陡增,IBM金融核心锐变团队会依据银行自身规模和能力提供匹配的人力资源配置,例如IBM人员和银行项目人员配置可以从1:1,到1:3,甚至更多。

  对于IBM和金融机构客户而言,整个服务项目事实上是一能力的输出和再造。IBM的顾问会以教练的方式和银行一起推进,经由培养一批懂方法且懂业务的金融机构转型人才,实现整个金融机构业务能力的“锐变”。

  “我们提供的是一种能力,而不是一款产品。”范斌说。

关键词阅读:金融服务

责任编辑:李欣 RF12607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