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及近百万亿资管市场 资管新规过渡期延长落地

  7月31日,资管新规过渡期延长的靴子终于落地!

  为平稳推动资管新规实施和资管业务规范转型,经国务院同意,人民银行会同发展改革委、财政部、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等部门审慎研究决定,资管新规过渡期延长至2021年底。

  今年以来,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对资管领域的整改产生了一定影响。

  面对《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银发〔2018〕106号,以下简称资管新规)设定的整改期限即将结束,市场上不少观点都提出应延长过渡期,并认为延期1年较为合理,如今终于落地。

  为何延期1年?

  按照既有工作安排,资管新规过渡期将于2020年底结束。过渡期延长1年的主要考虑是什么?

  对此,央行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

  一是统筹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平衡

  延长过渡期1年,更多期限较长的存量资产可自然到期,有助于避免存量资产集中处置对金融机构带来的压力

  二是过渡期也不宜延长过多。

  过渡期安排的初衷是确保资管业务顺利转型,实现老产品向新产品的平稳过渡。将过渡期延长1年,可以鼓励金融机构“跳起来摘桃子”,在对冲疫情影响的同时,推动金融机构早整改、早转型。

  三是最大化政策效用

  过渡期延长1年,能够较好统筹存量业务整改和创新业务发展的关系,通过资管业务的转型升级,带动存量资产的规范整改

  而适当延长资管新规过渡期,是出于两方面的考虑:

  一是推动资管存量业务整改平稳进行

  新冠肺炎疫情从资金端和资产端,对资管业务产生了双向冲击,尤其是在资产端,部分行业、企业经营困难加大,一些投资项目原有还款安排面临调整。

  适当延长过渡期,能够缓解疫情对资管业务的冲击,有利于缓解金融机构整改压力

  二是为金融机构培育规范的资管产品提供宽松环境

  过渡期适当延长,能够为资管机构进一步提升新产品投研和创新能力、加强投资者教育和长期资金培育,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条件,有利于支持资管产品加大对各类合规资产的配置力度。

  “过渡期适当延长+个案处理”的政策安排

  为稳妥推进资管业务整改规范工作,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等会同相关部门,研究提出了“过渡期适当延长+个案处理”的政策安排。

  一是延长资管新规过渡期至2021年底,在锁定2019年底存量资产的基础上,由金融机构自主调整整改计划

  二是对于2021年底前仍难以完全整改到位的个别金融机构,金融机构说明原因并经金融管理部门同意后,进行个案处理,列明处置明细方案,逐月监测实施,并实施差异化监管措施

  三是健全存量资产处置的配套支持措施。

  ● 鼓励采取新产品承接、市场化转让、合同变更、回表等多种方式有序处置存量资产。允许类信贷资产在符合信贷条件的情况下回表,并适当提高监管容忍度。已违约的类信贷资产回表后,可通过核销、批量转让等方式进行处置。

  ● 鼓励通过市场化转让等多种方式处置股权类资产。稳妥处置银行理财投资的存量股票资产,避免以单纯卖出的方式进行整改。

  ● 优化银行资本补充工具发行环境,进一步增强金融机构资本实力。推进金融市场发展,提升新产品接续能力,引导资管行业为资本市场提供长期稳定资金支持。

  为确保整改工作在过渡期内平稳有序推进实施,监管部门还建立健全了激励约束机制

  上述负责人介绍,对于2020年底前完成整改任务,或整改虽延至2021年底,但进度快于计划,能提前完成整改任务的金融机构,在监管评级、宏观审慎评估、资本补充工具发行和开展创新业务等方面给予适当激励

  对于未按计划如期在2021年底前完成整改任务的金融机构,除在监管评级、宏观审慎评估、开展创新业务等方面采取惩罚措施外,视情采取监管谈话、监管通报、下发监管函、暂停开展业务、提高存款保险费率等措施。

  对于个别机构弄虚作假或选择性落实相关要求等行为,监管部门将采取监管处罚措施。

  过渡期延长不涉及监管标准的变动和调整

  不过央行强调,过渡期延长不涉及资管新规相关监管标准的变动和调整

  上述负责人表示,此次过渡期延长的政策安排,综合考虑了疫情冲击、宏观环境、市场影响、实体经济融资等因素,是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作出的决定,坚持了资管新规治理金融乱象、规范健康发展的初心和底线,不涉及资管业务监管标准的变动和调整,并不意味着资管业务改革方向出现变化。

  “这种安排,一方面,有利于巩固前期化解风险的成果,推进资管业务持续转型升级。另一方面,有助于缓解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稳定对实体经济的融资供给,提高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该负责人说。

  转型是必须的

  对于此前市场有关资管新规过渡期延长的争论,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主任周学东就曾强调:“不管延长多久,对于金融机构来说转型是必须的。

  事实上,多位专家和业内人士一致认为,资管新规整改核心之一——理财净值化转型,是规范影子银行、打通银行各业务条线、构建多层次财富管理体系的重要手段和必然路径,事实上也是对参与各方更加有利的选择。

  在交银理财产品研发部总经理施盈看来,净值型产品能够引导管理人、投资者、销售机构更关注产品的投资策略和业绩表现,为打破刚兑和构建投资者—管理人利益共同体奠定基础,引导理财业务的各参与方共同成长,创造共同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7月中旬,银保监会印发《关于近年影子银行和交叉金融业务监管检查发现主要问题的通报》,通报了近年来对相关机构监管检查中发现的影子银行和交叉金融业务领域的突出问题,其中就包括了“资管新规”“理财新规”执行不到位、过渡期业务整改不到位等问题。

  对此,银保监会提出,严禁选择性落实新规要求,过渡期整改不积极不到位,过渡期内新增资金池运作、长期限的非标资产,母行与理财子公司间产品划转不合规、利益输送、风险交叉传染。

  资管新规有效引导资金“脱虚向实”

  中国银保监会副主席曹宇此前撰文指出,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民群众财富积累和实体经济融资需求更趋多元化,我国资产管理行业稳步发展,银行保险资管机构逐步增加,资产管理规模稳步扩大。目前已设立了14家银行理财公司和27家保险资管公司,管理资产合计约18万亿元(不含商业银行自身开展的理财业务管理资产25万亿元),已成为资本市场的重要机构投资者和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力量。

  自2018年资管新规出台以来,一方面资金“脱实向虚”、自我循环的现象得到遏制,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持续压缩;另一方面,净值型产品占比稳步上升,资管资金通过增加金融债、企业债投资的方式,加大了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

  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司长阮健弘此前披露了一组数据:同业交叉持有的产品占比持续下降,5月末资管产品的同业资金来源占其全部资金来源的比重49.8%,比年初下降了1.2个百分点;杠杆率回落,资管产品的负债杠杆率平均为107.7%,比年初回落了0.9个百分点;净值型产品占比持续上升,5月末净值型产品募集资金占全部资管产品募集资金的余额是60.3%,比年初高了4.9个百分点;“非标”规模持续减少,5月末资管产品投资的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规模同比下降7.6%,比年初多下降1.2个百分点。“总体来看资管产品的风险进一步收敛。”

  也正因为资管产品风险得到了更好地控制,所以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也发挥了更有效的作用。数据显示,5月末资管产品底层资产配置到实体经济的余额是39.3万亿元,比年初增加了2.2万亿元,占全部资产的43.6%,比年初提高了0.6个百分点。

关键词阅读:理财产品 过渡期 新规

责任编辑:申雪娇 RF13056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