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我国不需要以央行大规模扩表的方式投放流动性
11月26日,央行发布《2020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报告》,显示我国前三季度经济增长由负转正,融资成本下降。
报告显示,第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4.9%,前三季度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3.3%,就业形势总体稳定,进出口贸易稳中向好。今年以来已推出涉及 9 万亿元货币资金的货币政策应对措施,前10个月金融部门向实体经济让利约1.25万亿元。
《报告》总结五大重点,一是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合理把握中期借贷便利、公开市场操作等货币政策工具的力度和节奏,保持短、中、长期流动性供给和需求均衡, 二是持续深化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贷款利率隐性下限被完全打破。三是完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体系。四是以我为主,兼顾对外均衡。人民币汇率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双向浮动,弹性增强,市场预期平稳,跨境资本流动有序,市场供求平衡。五是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有效防控金融风险。
直达政策效果如何
人民银行于2020年6月1日创设“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和“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两项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进一步完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体系,增强对稳企业、保就业的金融支持力度。
截至2020年9月末,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已累计对189万家市场主体的贷款本金和91万家市场主体的贷款利息实施了延期, 共涉及4.7万亿元到期贷款本息。 为鼓励地方法人银行对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应延尽延”,人民银行创设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提供400亿元资金,合计对地方法人银行6至9 月延期的4695亿元普惠小微企业贷款本金提供激励资金47亿元,惠及50万家小微企业。
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方面, 2020年3月至9月,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累计发放普惠小微信用贷款2.3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发放7961亿元。其中,1-5 级地方法人银行发放9733亿元, 比上年同期多发放3499亿元。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按季操作,累计向1-5 级的地方法人银行提供优惠资金932亿元,支持其3-9 月发放小微企业信用贷款共计2646亿元,惠及233 万家小微企业。
下一步,人民银行将继续坚持市场化原则,增强资金支持的直达性和精准性 ,按步骤实施好上述两项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切实缓解小微企业还本付息压力,提高信用贷款比重。
人民币汇率机制有五大特点
“近期人民币有所升值,主要是我国经济基本面良好的体现,我国率先控制了疫情,率先实现复工复产和经济恢复正增长,出口增长较快,境外主体持续增持人民币资产。总的来看,人民币仍是双向浮动的。”央行在专栏中称。
当前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有五大特点, 一是人民银行退出常态化干预,人民币汇率主要由市场决定。 二是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 三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经受住了多轮冲击考验,汇率弹性增强,较好发挥了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自动稳定器的作用。四是社会预期平稳,外汇市场运行有序。 五是市场化的人民币汇率促进了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平衡。随着人民币汇 率弹性增强,货币政策自主性提高,人民银行主要根据国内经济形势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
未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将继续坚持市场在人民币汇率形成中起决定性作用,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具体来说:一是坚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二是继续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更好发挥汇率调节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自动稳定器的作用;三是加强外汇市场管理;四是把握好内外部均衡的平衡。
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增长
传统观点认为,广义货币 M2 的变动是基础货币变动通过货币乘数放大而引起的。但事实上, 广义货币 M2 增长与央行资产负债表规模、基础货币之间并无固定关联。
9 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10.9%,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13.5%,增速均明显高于2019年。
2020 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主要运用降准和再贷款工具对冲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但反映在央行资产负债表上,缩表的降准和扩表的再贷款两者相互抵消,央行资产负债表规模保持基本稳 定,同时广义货币 M2 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明显高于2019年,对比主要发达经济体央行资产负债表规模大幅上升,突出反映了我国保持了正常货币政策且传导顺畅。
总体而言,央行资产负债表规模、货币乘数与广义货币M2增长之间并无必然的逻辑关联,且我国作为全球为数不多的仍坚持货币政策正常化的大型经济体,不需要以央行大规模扩表的方式投放流动性,不宜简单根据央行资产负债表扩张幅度、货币乘数来衡量货币政策效果。
“观察货币政策的松紧,关键还是看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只要保持了货币信贷合理增长, 就说明银行货币创造的市场化功能正常发挥,中央银行提供的基础货币是适度的。”央行在专栏中写道。
下一阶段政策如何走
前三季度经济增长由负转正,实现全年经济正增长是大概率事件。中长期看,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高质量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但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国内经济还面临不少挑战。因此,我国防范疫情输入和国际经济金融风险的压力仍然较大。
上半年为对冲疫情影响,逆周期调节力度有所加大,宏观杠杆率出现阶段性上升。未来随着经济增速逐步向潜在水平回归,宏观杠杆率有望趋于平稳。此外,疫情冲击带来的金融风险存在一定时滞,未来不良贷款有上升压力。我国经济运行中还存在一些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
物价方面,物价涨幅总体延续下行走势,不存在长期通胀或通缩的基础。不过,未来全球疫情演进及防控措施对供给端的冲击还有不确定性,基数效应、春节错位等因素可能对CPI形成一定扰动,仍需对短期物价走势保持密切关注。
下一阶段,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精准导向,完善货币供应调控机制,综合运用中期借贷便利、公开市场操作、再贷款再贴现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把好货币供应总闸门,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反映潜在产出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基本匹配,支持经济向潜在产出回归。
二是进一步落实和发挥好再贷款、再贴现和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的牵引带动作用,强化对稳企业保就业的金融支持。
三是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牢牢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坚持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坚持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保持房地产金融政策的连续性、一致性、稳定性,实施好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
四是深化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持续深化LPR改革,巩固市场化LPR报价机制,督促金融机构更好地将LPR嵌入贷款 FTP 中。
五是加强金融市场基础制度建设,切实发挥好金融市场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和防风险方面的作用。积极完善债券市场管理制度建设,促进公司信用类债券信息披露标准统一。
六是进一步推进金融机构改革,不断完善公司治理,优化金融供给。坚持以强化公司治理为核心,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建立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企业制度,提高效率,更好服务小微企业、民营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