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商业银行2021年风险展望

  

  内容提要:

  2020年以来,我国评级机构共对近50家商业银行主体级别进行了调整(含评级展望调整)。调升理由主要包括经营区域环境相对较好、股东/地方政府支持力度大等外部因素,以及信贷质量良好、市场竞争力较为突出、盈利能力相对较好等内部因素。调降理由主要源于经营区域地区经济下行等外部因素,以及信贷资产质量下行、资本实力减弱、盈利能力下降等内部因素。

  展望2021年,我们认为中小银行在经过近年来的资产负债调整后,整体流动性管理压力较之前年度有所缓和,但受地区经济环境、存款客户基础等因素影响,在靠档计息类存款产品受到严监管后,不同银行之间的流动性风险水平将进一步明显分化,不排除部分银行会主动缩表以缓解自身流动性管理压力;不良贷款仍会持续暴露,但考虑到我国疫情控制较好,未来不良贷款大幅增加的可能性不大;随着业务的持续发展以及计提拨备压力的上升,农村金融机构补充资本的需求较为迫切,城市商业银行次之,目前地方政府已逐渐通过部署地方专项债帮助区域性银行补充资本金,亦推动部分中小银行以合并改组的方式实现资源优化互补;综上,我们对中小银行的风险展望为稳定。

  1、资产质量:不良率逐渐企稳,拨备覆盖率止跌回升,整体风险缓释能力尚可,预计未来不良贷款仍将持续暴露,关注类贷款向下迁徙程度是关键,资产质量面临一定的管理压力,整体信用风险水平可控。

  我们在去年的中小银行风险展望专题中总结过,在监管要求严格银行划分五级分类标准的推动下,中小银行或被动、或主动的选择暴露不良,降低逾贷比,因此2018年下半年以来,农村金融机构、城市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均较之前年度有了大幅度的提升,至2019年末,这一轮资产质量调整接近尾声,绝大部分中小银行逾贷比降至100%以下。

  然而在2020年新冠疫情的影响下,企业及个人贷款用户还款能力均受到一定冲击,由于农村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个人经营性贷款占比相对较高,抗风险能力更弱,不良贷款率在今年上半年重回上升趋势,在第三季度得以控制,城市商业银行则相对控制的较早,不良贷款率在二季度已有所下降(见图1)。

  

  值得关注的是改善资产质量的方式: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1-10月商业银行核销不良贷款总额较2018、2019年度同期相比,增长约15%(见图3),核销力度明显提升,这也与监管部门指导商业银行加大不良核销力度的政策方向一致。

  2020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对中小微企业贷款实施临时性延期还本付息的通知(以下简称“银发[2020]6号”),规定还本日期最长可延至2020年6月30日;2020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对中小微企业贷款实施阶段性延期还本付息的通知(以下简称“银发[2020]122号”),规定还本日期最长可延至2021年3月31日,这是对银发[2020]6号政策的延续。因此,中小银行接下来资产质量的走势,一方面取决于明年是否仍能有政策指导继续支持企业延期还本付息,另一方面取决于企业复工复产、经济复苏的水平。

  

  2020年以来,银行贷款规模的环比增长速度始终低于不良贷款(见图2),这说明不良贷款生成的速度要比贷款投放的速度快。随着央行在三季度货币政策报告中提出了“既不让市场缺钱,又不让市场的钱溢出来”的信号释放,市场对于明年加息的预期较高,那么当贷款投放速度降下来的时候,按理说不良生成的速度会随之下降。但如果明年不出台政策支持企业继续延迟还本付息,银行就要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在2021年3月底之前将展期的贷款进行下调,面临的资产质量管理压力将会加大,考虑到目前我国是全球疫情控制较好的国家,经济恢复的较早、较好,我们认为未来中小银行虽然不良贷款会继续暴露,但大幅上升的可能性不大。

  

  目前,大多数中小银行出于审慎考虑,将展期、延期还本付息的贷款纳入关注类贷款管理,我们认为此类贷款资产质量未来向下迁徙的概率相对较高,因此在评估银行对于信用风险的缓释能力时,我们重点考察贷款损失准备余额覆盖关注类+不良贷款总额的程度。从图4中可看出,2020年以来,关注+不良贷款规模整体高于之前年度,但增速较为平稳,而风险准备金对其的覆盖水平一路提升至75%以上,风险缓释能力尚可。

  综上所述,联合资信认为2021年中小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将会呈上升态势,但具备一定的风险覆盖能力。上述结论亦将因银行所处区域不同而有所分化,例如联合资信认为东南沿海地区的资产质量相对乐观,同时认为本身存在较重资产质量历史包袱的地区,例如山东、内蒙古、山西等省份,则或需外部干预以对当地中小银行的资产质量进行改善——事实上,此类地区目前已有相关举措,正在部署通过发行地方专项债、中小银行合并改组等方式,帮助当地银行出清不良贷款、有效改善资产质量。

  2、盈利:盈利能力随资产投放力度加大有所回升,未来盈利水平取决于不良资产暴露程度,目前净息差止跌企稳,但未来仍面临一定的下行压力。

  从资产端来看,2020年以来,央行将1年期、5年期LPR分别从4.15%、4.80%下调至3.85%和4.65%,并要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不得签订参考贷款基准利率定价的浮动利率贷款合同,使得以LPR为基准的贷款定价机制与市场结合更加紧密。在此背景下,2020年我国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从5.44%下降至5.12%(2020年三季度公布数据),其中企业贷款利率更是低至4.63%。此外,在同业去杠杆、债市违约事件频发的背景下,中小银行近年来推动“投资转贷款”,同时加大配置利率债、高级别信用债的力度,导致投资资产整体收益水平下行。因此,在投资资产、贷款资产收益水平均降低的影响下,中小银行资产端的收益水平整体有所下降。

  从负债端来看,2020年3月,央行发布关于加强存款利率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存款类金融机构严格执行存款利率和计结息的有关规定,整改靠档计息类的存款产品。加之2019年10月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结构性存款业务的通知》(以下简称“银发[2019]204号”),要求银行发行结构性存款产品必须具备相关业务资格,并按照“新老划断”原则设置了12个月的过渡期。因此今年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从二季度开始纷纷加大压降结构性存款的力度,力求在过渡期结束前达标,根据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中资中小型银行2020年10月末结构性存款余额3.37万亿,较最高点减少约2.26万亿。联合资信认为以上因素有效改善了银行的负债成本,2020年3月以来,中小银行的净息差均止跌企稳,农村金融机构的净息差水平还在三季度略微有所上升(见图5)。

  

  但在净息差逐渐平稳的情况下,中小银行的盈利水平并未得以改善,资产利润率仍呈下降趋势(见图6),净利润规模增速在2020年持续下降,但下降的速度随着资产投放的增长有所放缓(见图7),我们认为这主要是受拨备计提的影响。一方面,同业资产、投资资产在银行生息资产中亦占有一定比例,目前债券市场、非标产品违约事件频发,在新金融工具的准则下,银行需使用预期信用损失模型(表外资产亦纳入考核范围内),利润表中计提资产减值损失的力度随之加大,一定程度上侵蚀了利润空间。另一方面,银行加大了不良贷款的核销力度,这也进一步减少了银行利润的实现。

  综上所述,由于LPR引导贷款利率下行、投资资产收益率水平下降等因素影响,中小银行资产端收益率整体有所下行,而负债端成本水平压降空间有限,因此未来中小银行仍存在利差收窄的压力,加之资产端信用风险(信贷资产质量下行、投资资产违约)带来的拨备计提压力亦将侵蚀利润空间,联合资信认为未来中小银行盈利能力仍将呈下行趋势。

  

  3、资本:中小银行资本充足水平下降趋势有所平滑,农村金融机构补充资本的需求较为迫切。未来,在补充资本的传统渠道基础上,合并改组、发放地方专项债补充资本金等亦将成为改善中小银行资本水平的有效手段。

  随着今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办法》正式稿的发布,我国银行业监管体系会进一步加强宏观审慎资本充足率管理,对于银行资本的约束将更加规范、严格。但从近年来中小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来看,情况不容乐观(见图8),尤其是农村金融机构,自2019年以来,不良贷款暴露导致的资本被侵蚀,使资本充足率一路下跌,直至2020年二季度随着不良贷款率的逐渐企稳,资本充足率下降趋势才逐渐平滑。

  

  中小银行补充资本的方式较为有限,内生资本来源于盈利能力和超额拨备,但二者目前都因为资产质量的原因被严重削弱。外部补充资本的渠道很多,例如上市、发行优先股、增资扩股、发行资本补充债券等,其中最为有效的方式是发行资本补充债券,但2020年四季度包商银行二级债全额减记的事件,对中小银行发行资本补充债券带来了一定的冲击。

  截至2020年11月25日,尚在存续期的银行资本补充债券规模超4万亿,涉及530只债券,发行人数量约280个。联合资信梳理了这些发行人的监管指标,发现有六家的资本水平已不满足监管的最低要求(我们在本专题的上一篇中已详细阐述过商业银行资本补充债券的减记条款及赎回条件,这种情况下银行无论赎回二级债与否,资本充足水平都会下降),有16家资本充足率处在10.5%—11.5%之间,濒临监管红线边缘,这些银行主要分布在东北、山西和山东地区。在这280家银行中,已有七家停止披露数据(除包商银行外,全部为农村金融机构),其中三家已因不配合提供资料被评级机构终止评级(均为农商行),究其原因,均是由于资产质量迅速恶化侵蚀了资本,导致资本水平严重不足。综上所述,结合数据来看,我们认为未来农村金融机构补充资本的需求较为迫切,城市商业银行次之。

  在前文我们已经分析过,中小银行补充资本的传统方式包括利润留存、增资扩股、债券发行等。此外,在政府及监管的推动下,中小银行亦可以通过新的路径有效改善资本水平:(1)2020年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首次提出通过专项债补充银行资本金,明确“将在今年新增的地方政府专项债限额中安排一定额度,允许地方政府通过认购可转债等方式,探索补充中小银行资本的相关路径”。(2)今年已有四川银行、肇庆农商银行在当地原有多家中小银行的基础上合并改组成立,山西银行(在晋城银行、晋中银行、长治银行以及阳泉市商业银行的基础上)亦在筹备中,我们认为未来中小银行通过合并改组的方式实现“自救”的案例,将会越来越多。

  我们在此研究专题的上一篇中已提到,2020年以来,永续债发行主体逐步向中小银行扩散,且随着非上市中小银行发行优先股的渠道打开,中小银行其他一级资本补充难度将有所减弱。未来中小银行通过传统方式补充资本仍是主流渠道,在此基础上,各地方政府会根据自身具体情况、当地中小银行数量等因素,去选择利用地方专项债或是合并改组的方式改善中小银行资本水平。鉴于中小银行在维护地区金融稳定、服务中小微企业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未来不排除还会有新的政策出台,例如释放更多的专项债额度继续支持银行补充资本。

  4、流动性风险:在货币政策的支持下,整体流动性水平保持平稳,但受自身经营策略、客户基础等因素影响,个体之间仍将呈现流动性分层。

  我们在之前年度的研究专题中强调过,中小银行由于存在吸储方面的天然劣势,在近年来金融去杠杆的过程中,流动性风险管理压力较大。为了缓解这部分压力,部分中小银行转向高吸揽储,以稳定自身的资金来源。在今年梳理数据时我们发现,中小银行资金端的同业资金占比较之前年度已普遍有所下降。

  2020年12月14日,在《通知》的影响下,国内六大行已发公告叫停“靠档计息”存款产品,随后,腾讯理财通、度小满金融、携程金融、京东金融等大的第三方理财平台也下架了互联网存款产品;以上产品均为个人定期存款产品,以3年、5年期为主,存款利率普遍远高于全国自律定价机制的上限,部分中小银行近年来选择和互联网平台合作,并向平台支付一定的手续费,以获取这部分存款,拓展自身资金来源。我们在本专题的第三篇中已提到,《通知》及“银发[2019]204号”能够降低部分中小银行高吸揽储的冲动,但另一方面也加剧了这类银行负债端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压力。未来,这一类银行吸收存款的难度将有所上升,不排除部分银行可能会主动选择缩表以缓解自身的流动性压力。

  监管叫停靠档计息类存款产品,意在引导银行降低负债成本,实质性改善客户基础,促进同业之间良性竞争,因为负债成本抬升的后果会导致银行在资产端铤而走险,为了获取更高的资产端收益而放松风险管理标准。联合资信认为,在中小银行揽储难度加大的同时,流动性风险管理难度将有所上升,但考虑到自2020年8月以来,央行已连续五个月超量续作MLF,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银行的负债端资金压力;近日,监管部门召开会议,强调明年的货币政策灵活准确、合理适度,要完善货币供应调控机制,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处理好恢复经济和防范风险的关系。因此,联合资信认为中小银行在监管政策引导、央行货币政策支持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整体流动性水平保持平稳。

  5、结论:中小银行经营的区域分化特点越来越明显,在严监管和政策支持的背景下,未来可能会实现一定的优胜劣汰,行业整体风险展望为稳定。

  在本专题分析了中小银行的资产端、负债端、盈利能力、资本充足水平等方面后,联合资信认为中小银行在经营上呈现较为明显的区域分化特点。例如资产质量方面,在监管要求严格划分五级分类标准的基础上,银行掩藏不良贷款(例如将不良贷款转出表外)的难度越来越大,资产质量一方面取决于当地企业、居民的抗风险能力,这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密切关联;另一方面取决于银行自身的风险管理水平。一旦资产质量严重恶化,在盈利能力有限的前提下,中小银行计提拨备的能力会大幅削减,进一步侵蚀资本,可能会导致资本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的支持力度和财政实力尤为重要。

  我国中小银行数量众多,在地方金融运行、发展普惠金融、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在2008年“四万亿”的刺激下,中小银行前期发展策略较为激进,快速扩张经营范围及规模,金融乱象频出。在此背景下,金融监管体系不断给银行经营“打补丁”,持续升级监管力度。以2020年为例,在包商银行事件的推动下,银保监会发布《健全银行业保险业公司治理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结合《商业银行与内部人和股东关联交易管理办法》《商业银行股权托管办法》《关于银行业保险业关联交易监管系统上线试运行的通知》等政策,旨在降低中小银行内部人控制的风险,提高其股权管理的规范性。

  综上所述,考虑到中小银行对于我国金融稳定运行的重要意义,我们对于整体行业的风险展望为稳定,但由于我国共有逾四千家中小银行,经营水平参差不齐且竞争激烈,未来可能会实现一定程度的优胜劣汰、资源整合。

责任编辑:卢珊 RF10057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