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货币政策软着陆 金融支持实体不放松

  2020年12月31日,央行、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通知》(下称《通知》),自2021年1月1日起实施。

  《通知》根据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规模及机构类型,分档对房地产贷款集中度进行管理,意在合理控制房地产贷款规模、居民杠杆率水平,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

  该文件被称为2021年金融监管“一号令”,指向明确,落点精准,清晰表明金融监管部门坚持落实房住不炒、支持实体经济的态度。

  日前,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通知》的出台有三个层面的考虑:落实房住不炒,建立房地产长效机制,限制银行信贷资金过度流入房地产市场,优化全国金融资源配置;从长远看有助于控制银行体系的系统性风险,限制集中度,也是降低未来房地产市场波动可能给银行体系的稳定性造成系统性风险;从限制的角度,希望资金能够流入实体企业,更多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

  实际上,“一号令”符合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2021年货币政策走向定下的基调,即方向上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政策操作上要更加精准有效,不急转弯,把握好政策时度效。

  此外,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国强近期在谈到下一步政策时亦表示,总体上要继续保持松紧适度,政策调整要基于对经济状况的准确评估,从而避免政策突然中断造成很多方面无法适应,“不能出现政策悬崖,不能仓促,不能弱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果,要把实体经济服务好。”

  综合来看,2021年货币金融政策焦点将脱离“战疫”需求,各类超宽松政策可能逐步退出,转向在于全面支持实体经济,尤其是促进科技、资本和产业高水平循环。

  货币政策拐点已至

  在过去一年,面对疫情和国内外经济环境曲折多变,金融监管体系踏准节奏,收放有度,一系列货币政策、金融监管政策对经济恢复起到关键作用。

  从2020年1-4月“稳增长”的逆周期调节阶段,到5-7月“精准导向”的总量边际收紧阶段,最后是8月至今的政策稳健中性阶段,兼顾短期刺激需求和长期风险防控。

  具体来看,2020年以来,为应对疫情冲击,央行等部委联合出台了包括“支持防疫金融30条”、8000亿元再贷款再贴现资金在内的特殊金融政策,政策力度和灵活度前所未有。2020年前10个月金融部门向实体经济让利约1.25万亿元。

  数据显示,逆周期调控之下,2020年社融增速大幅上升。2020年前11月社融33.09万亿元,同比大增9.62万亿元,多增主要由信贷及直接融资贡献。

  增速方面,截至2020年11月末,M2增速10.7%,明显高于2019年末的8.7%;社融同比增速13.6%,明显高于2019年末的10.7%,实现了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引导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明显高于去年”的目标。

  从前期政策效果看,我国经济社会已基本恢复发展,2020年前三季度经济增速转正,其中第二、三季度GDP分别增长3.2%和4.9%,消费、投资、出口等经济指标全面向好,供给基本恢复,需求加速改善,就业民生较好保障,市场预期总体稳定。

  2021年开启,中国经济迎来新篇章。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发布的《世界经济黄皮书:2021年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预计,2021 年世界经济按PPP计算的增长率约为5.5%。其中,美国GDP增长3.1%,中国GDP 增长8.2%。不过,由于新冠疫情仍然可能在2021年春季爆发,世界经济增速反弹乏力的风险仍然存在。

  即便如此,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钟正生仍认为,2021年抗疫政策势必大部分退出,财政、货币政策的力度势必减弱,严监管将进一步巩固。

  回顾历史,危机年份社融大增后,下一年社融增长大概率会放缓。

  在疫情可控,经济恢复逐步基础夯实的情况下,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研究员廖志明认为,信用缓慢收紧之下,社融增速逐步下行。他预计2021年新增贷款接近20万亿元,社融仅32.5万亿元,社融增速11%左右。高基数及稳杠杆之下,2021年社融增速将明显下行,增速向2019年水平靠近。在低基数及经济复苏之下,2021年名义GDP增速或接近10%,11%的社融增速,与之基本匹配,可以达到稳杠杆之目标。

  综合市场主流机构和券商分析师的结论,不难发现,2021年货币政策紧信用的格局已经初步形成,经济持续复苏,出口形势大好,将带动制造业投资,制造业融资需求将明显改善,消费好转也将带动个人消费贷等需求,客观上对利率的上升造成一定压力。

  钟正生表示,即便货币政策趋紧,但“构建新发展格局”所须的结构性政策会保持力度,对科技创新、小微企业、绿色发展仍将保持局部宽松;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时,货币政策仍有率先调整的灵活性。

  金融支持实体新高度

  种种迹象显示,当下对制造业的金融支持已经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0月末,金融机构对公贷款余额新增11.0万亿元,较上年同期多增2.7万亿元;新增对公贷款中中长期贷款占比70.0%,较上年同期上升8.1个百分点。

  近日召开的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四季度例会上,对于后续信贷结构指引,强调继续“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

  此外,2020年12月2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延续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和信用贷款支持计划。2020年,为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帮助小微企业渡过难关,央行出台了两项直达货币政策工具,对地方法人银行实行普惠小微企业贷款阶段性延期还本付息给予一定激励,并对地方法人银行发放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提供优惠资金支持。

  从近期金融监管部门出台政策来看,包括上述《通知》,核心都是在坚持和落实金融支持实体对导向。

  2021年1月3日,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2021年开年,监管部门加强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符合近年“房住不炒”的房地产调控主基调,更有助于推动金融资源进一步进入小微企业、制造业、绿色发展等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在金融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避免房地产业“虹吸效应”,挤占过多的信贷资源。

  之所以强调支持实体经济的另一个原因是,国内外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稳固。近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20年全球经济增速为-4.4%,恢复至疫情前水平仍需时日。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认为,2020年二季度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率先企稳回升,但对小微企业经营者而言,仍面临一定的困难和压力,2021年外部环境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经济复苏基础还不牢固,特别是对小微企业等薄弱领域还需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因此,政策延期有助于小微企业渡过难关,也有助于保市场主体保居民就业目标的进一步实现。

  从上市银行2020年半年报看,上市银行主力向租赁和商业服务业、制造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等行业贷款,其中,与上年同期相比,制造业贷款投放大增369.1%,基建相关贷款增长89.7%,房地产贷款增长26.1%。

  “相信2021年,在央行等金融监管部门引导下,这一趋势将会持续。”日前,华南一家城商行信贷管理部负责人指出,2021年贷款需求应强于上年。首先是对后续经济形势看好的企业增多,中长期贷款需求增加;其次,第一季度是企业集中购买生产资料的时间,对资金周转的需求同步增大;另外,外贸出口需求过去几个月一直比较旺盛,新的一年还会继续带动企业信贷需求。

  资本市场覆盖企业发展全周期

  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对经济的支撑作用越来越大。

  2020年,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通过顶层设计形式,全面启动深化改革:

  首先是新《证券法》于2020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有利于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促进市场健康发展,也是促进我国证券市场长期健康发展的制度基石。

  其次,2020年7月27日,精选层正式开市,这标志着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再添生力军,创新型、创业型、成长型中小企业迎来科技与资本融合新通道。截至2020年12月16日,精选层股票数量增至37家。

  2020年,创业板实行注册制亦是重大突破。8月24日,创业板注册制下首批18家企业亮相资本市场,截至2020年12月16日,这一数字扩大至 54家,首发募集资金净额合计约561.54亿元。

  2020年年末,退市新规出台。如是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张奥平认为,伴随资本市场全面注册制改革,资本市场IPO的开口已经打开,2021年退市新规将正式落地,资本市场的退市出口也将全面打开,整体进入“有进有出、良性循环”的新发展阶段。

  中信证券最新研报认为,预计2021年A股被动退市公司约有40家,过渡期后,预计A股退市率将从2022年起维持在2%左右,优胜劣汰明显提速。

  总体而言,资本市场机制体制和法制建设,有利于落实金融支持实体的要求。

  2020年12月22日,证监会主席易会满传达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提出2021年六大工作重点,第一个就是“着力完善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

  他强调,要积极发挥科创板、创业板、新三板支持创新的功能作用,更好促进科技、资本和产业高水平循环;完善私募股权基金“募投管退”机制,鼓励投早、投小、投科技。

  张奥平表示,资本市场也要给科技创新在融资端全面支撑。易会满重点提到了完善私募股权基金“募投管退”机制,使资金有效匹配至处于早期发展阶段的优秀科技创新型企业。

  2021年,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日益完善,科技创新企业从创立早期到发展巅峰期,再到衰落期,在资本市场都能找到对应市场,打通多层次资本市场,让不同阶段的企业都能找到归属地。

关键词阅读:金融支持 风险防控 周期调控 政策效果

责任编辑:申雪娇 RF13056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