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信达:救助危困民企实现经营恢复,助力疫情防控实现社会价值

  内容提要:圣光集团是河南从事医用制品和医药物流的民营龙头企业。由于宏观经济下行及银行抽贷等原因,圣光集团于2017年出现经营困境,多家关联公司发生资金链断裂,并先后进入破产重整程序。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及其专注破产投资的全资子公司中润经济发展有限责任公司通过中国信达危困企业投资基金,先后向圣光集团提供共益债共计10,500万元,用于维持圣光集团在破产期间的持续经营,为破产重整奠定基础。共益债投放后,圣光集团逐步恢复生产,经营状况改善,更为2020年新冠抗疫做出重要贡献。该项目是中国信达发挥化解金融风险、服务实体经济核心功能和专业优势,救助危困民营企业、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典型案例。

  一、项目背景及金融需求分析

  破产重整成为实体企业纾困的有效手段

  2016年之前,企业破产大都以行政清算为主。2016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依法为实施市场化破产程序创造条件,资本市场要配合企业兼并重组,要尽可能多兼并重组,少破产清算,做好职工安置工作。这是破产法发挥功能作用的分水岭。此后,破产由清算为主转为清算与救助并行,并逐步侧重于救助功能的发挥,成为实体企业纾困的有效手段。在此期间,东北特钢、重庆钢铁、大连机床等重特大项目的成功重整,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关停、清算不是唯一选择,重整成功后,企业实现涅槃重生,投资人也能实现良好收益,破产业务从此由冷转热。

  在政策引导下,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信达”)与其全资子公司中润经济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润发展”)于2017年年底发起设立危困基金进行共益债投资、重整投资、破产财产收购等,并明确了中润发展的核心业务为破产业务,助力企业脱困、实现重建或退出市场,成为拯救企业的企业。

  (二)明星企业陷入困境,亟待解决停产危机

  圣光集团是以圣光投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母公司,以医疗器械制造(工业板块)、“互联网+”医药商贸物流(商业板块)等两大业务板块为主导产业的企业集团。圣光集团作为河南省平顶山市的本土企业,曾经是河南省的明星企业,年销售收入曾达到近90亿元,下辖成员单位及关联企业共52家,拥有员工6680人。圣光集团在2014年全国500强民营企业中排名451位,在河南省100强民营企业中排名第11位。

  圣光集团在前期市场形势及经营业绩良好的背景下,企业经营战略出现决策失误,由相对轻资产经营转向大规模扩建产业园区,大量举债。自2010年8月建设第一个产业园区开始,至2015年先后共开发建设了7个产业园区,且大部分园区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而企业财务费用逐年加大,最终资金链断裂,自2017年9月起圣光旗下企业陷入停产、停工的困境,上下游客户迅速流失。

  (三)企业进入重整程序,共益债救助时机成熟

  圣光集团旗下共27家关联企业自2017年9月后相继进入破产重整程序,破产法院指定德恒律师事务所为管理人。圣光集团及其管理人为企业能够继续经营向各金融机构及当地政府提出共益债融资需求。

  项目组在考察圣光集团时,发现圣光集团虽然当时经营陷入困境,但具备重整价值:第一,圣光集团项目属于医疗行业,符合民生需求,且圣光集团的生产线、产品质量及物流服务水平在行业内均处于较高水准。圣光集团的工业板块主要有圣光医用制品有限公司、河南洁利康医疗用品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以下简称“圣光医用”),是中国领先的医疗器械领域综合性生产企业,有输注、卫材、贴剂、麻醉、导管、微创介入、保健器材等8大类细分产品,拥有238个产品注册证、70项专利;第二,圣光集团的商业板块以圣光医药物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圣光物流”)为主导,取得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资格证书、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等资质,拥有《医疗供应链综合分析平台V1.0版权证》、《“药流通”供应链智能云协同平台V1.0版权证》等软件著作权。借助互联网+信息化工具,率先响应国家“两票制”的政策。在圣光物流的供应链模式下,医药用品售价降低,普惠民生。

  此外,根据《破产法》的规定,共益债在清偿顺序中具备优先性,项目组认为以共益债方式救助圣光集团具备较为成熟的条件。

  二、具体举措和工作亮点

  (一)了解圣光集团行业地位,研究行业发展态势,抓住合作机会

  圣光集团所属大健康产业,属于我国的朝阳行业。圣光医用为医疗器械制造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也是国家大力扶持的战略性产业。当前,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呈现整合及并购重组增多、“国产化”进程加快、市场集中度提高、产品多元化和智能化等发展趋势,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生产总值和销售额保持稳定增长,市场空间广阔。圣光医用拥有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有医疗器械注册证和多项专利,拥有现代化厂房13多万平米,生产规模全国最大,销售有渠道有市场,实现全国2800多个县全覆盖,并出口到美国、英国、非洲、东南亚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自主研发的PICC(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获省重大科技专项1项,打破进口技术壁垒,自主研发的防针刺留置针获得平顶山市科技创新特等奖。从行业、技术、市场来看,圣光集团发展前景广阔,主要受制于流动资金不足。

  根据圣光集团的运营需求,危困基金于2018年5月和12月先后向圣光集团提供了两笔共益债借款,共计金额为10500万元。资金投放后,共益债对企业起到了很好的支持作用,营业收入、利润额都逐月递增。

  (二)确认共益债性质,强化共益债优先性,尽可能寻求增信措施

  圣光集团在破产程序内亟需运营资金,而此时大部分金融机构都望而却步。项目组通过审慎尽调、估值和谈判,认为共益债借款最适合圣光集团的融资需求,共益债的认定程序是本次投资的关键点。

  根据《破产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由管理人向破产法院提交共益债借款的申请,并由破产法院出具复函,认定危困基金的借款本金及利息为共益债,从司法程序上明确了借款的性质,即确认了该借款本息具有共益债所有法定优先性,在破产程序中可以随时清偿,优先于普通债权。

  当地政府平台公司为支持圣光集团重整,为危困基金的两笔共益债融资提供远期收购承诺,进一步提高共益债资金安全性。

  三、取得成果及影响

  (一)圣光集团——实现重整成功,助力国家抗疫

  自危困基金向圣光集团投放共益债后,圣光集团改变了停工停产的命运,恢复生产,做到了“员工不散、订单不断”,维系了上下游客户,维护了医药用品的市场稳定,逐渐实现了盈利。2021年1月7日,圣光集团重整方案经破产法院批准,实现重整成功。

  2019年末,新冠疫情席卷而来,对人民日常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极大影响和冲击。在这场严峻的斗争中,圣光集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迅速召集员工自农历腊月28日开始全面复工生产口罩和防护服。所有生产线24小时持续运转,员工实行两班倒。在疫情最严重的时期,武汉地区1/3的防护服由圣光集团提供。2020年2月1日新闻联播播报,李克强总理与圣光集团董事长周运杰视频通话,询问抗疫防护生产用品情况并亲自指示工作。国务院应对新冠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医疗物资保障组于2020年3月13日向圣光集团发送感谢信。

  圣光集团在受到各级政府部门的肯定和褒奖后,进一步扩大产能,除了向疫情最严重的武汉地区运送大量防护服,其口罩也销往全国、欧洲,成为抗疫物资的重要生产基地。

  (二)危困基金——实现投资价值,履行社会责任

  截至2020年12月17日,圣光集团用盈利资金陆续归还危困基金共益债共计10500万元,共益债金额已全部实现退出,实现投资价值。

  疫情期间,圣光集团管理团队和管理人多有感慨,若危困基金不及时给予圣光集团共益债救助,圣光集团早已关停、清算,新冠疫情期间就无法生产大量口罩、防护服运送至抗疫前线,无法为抗击新冠战役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是危困基实现民营危困企业涅槃重生的经典案例之一。

  危困基金自2017年成立以后,中润发展将破产业务作为立身之本,专注共益债投资、破产重整投资领域,侧重民营企业纾困。截至2021年6月,危困基金共向16家破产企业投放资金62亿元,除1家校办企业外,其余15家企业均为民营企业,涉及钢铁、煤炭、煤化工、金属加工、机床制造、医药卫生等多个行业。通过危困基金的救助,上述企业均实现债务清偿和经营恢复,这是中国信达及中润发展运用其核心功能履行社会责任的切实体现。

  四、经验总结及政策建议

  (一)探索可复制的共益债模式

  为破产企业提供融资是一项风险较大的业务,一是重整企业多已资不抵债,为重整企业新增融资风险较大;二是重整不成功进入破产清算程序,破产程序存在不可逆的风险,清算程序中受偿率较低,不可控因素很多;三是重整企业资产多为既有债务提供担保,难以协调出新的担保物为新增融资提供保障。

  基于此,圣光集团案例在交易结构设计时,重点关注保障新增融资的优先性,在共益债性质认定、优先性强化及寻求增信措施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为日后相关业务操作要点提供了经验,也为危困基金救助问题机构、盘活问题资产提供了可操作性、可复制的运作模式。

  (二)破产领域成为热点,相应政策有待细化

  由于近几年破产案件明显增多,政府相关部门颁发多个指引和意见,支持以破产重整方式救助民营危困企业。但在实操过程中,涉及破产企业生产运营等各类证照续期或重新办理、抵押登记办理、股权过户、税务债权认定、重整成功后破产企业信用修复等问题缺少细则,各部门、各地区能否办理、办理流程存在不一致的情况,建议出台统一规则,为企业高效破产重整扫清障碍。

关键词阅读:中国信达

责任编辑:申雪娇 RF13056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