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银行数字化转型中的差异化发展

  导读:如何量身定制适合自身的数字化转型战略?如何尽快走出数字化转型局限于银行IT层面等的误区?这些问题都是中小银行数字化变革趋势中应考虑的问题

  近年来,全国银行业持续加大金融科技投入,银保监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银行业信息科技资金总投入2078亿元,同比增长20%。中小银行积极拥抱金融科技,探索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推进了银行的数字化转型。

  中小银行金融科技的应用与作为

  按照人民银行《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的指引,中小银行以“降本、增收、提效”为原则,积极开展金融科技在内部管理、产品创新、客户营销、信贷风控等场景的应用。

  数据治理与挖掘能力明显增强。中国银行(港股03988)业协会《城商行商业银行发展报告(2020)》显示,近年来城商行、民营银行的大数据技术应用进步明显。一是重视全面数据治理,数据质量逐步提高。从公司治理顶层设计上,江苏银行等城商行在董事会下设立金融科技专委会,完善决策与协调机制。增设或授权专门的数据管理部门,组建跨部门协同的大数据团队。在数据架构上,建立涵盖基础平台和应用管理在内的大数据平台,构建数据中台,努力提高数据质量。二是提高数据分析应用能力,引导营销团队开展精准的实时营销、交叉营销以及个性化推荐。三是深度挖掘大数据资源,开发数字金融产品,如江苏银行随e贷、北京银行i易贷、杭州银行云采贷、郑州银行(港股06196)微秒贷等数字金融产品。四是提升基于大数据的风控能力,如齐鲁银行的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增强了银行风险感知预判能力。

  云计算技术不断嫁接银行经营管理。近年来,中小银行在云计算平台领域主要采取搭建私有云平台和建云管理平台的技术线路,具有代表性的是北京银行西安灾备中心搭建的私有云平台,中原银行(港股01216)建立的统一云管理平台等。中小银行实施分布式架构,将关键系统迁移至云上,提升IT设施的效能。例如,徽商银行(港股03698)依托于X86服务器虚拟化建设虚拟化集群,节省了数据中心的空间与能耗,提高了现有资源的利用效率。不少城商行应用云计算技术,优化“两地三中心”模式下的灾备中心建设,增强银行数据安全性。

  智能网点与客服等智能场景不断丰富。近年来,中小银行的人工智能在网点、客服、营销、投顾、风控的应用,优化了客户体验,提升了管理效率与质量。首先,网点的智能化改造成为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首选的重点。不少城商行通过网点布局智能化设备、改进优化网点功能、打造智慧化营业大堂,实现网点区域服务的便利化,提高网点服务效率,增强了客户服务的体念感知。其次,建立智能营销系统和机器学习模型,探索实施精准的智能营销,有效降低销售成本,提升经营效率。再次,开发智能客服,降低服务成本。如采用智能问答机器人,减少坐席客服的成本,增强客服体验。部分城商行采用的智能催收机器人,提高了信用卡等账单提醒和催收的效率,如南京银行研发的数字员工应用于推荐个性化金融产品、交叉销售等营销业务场景中。开发智能质检系统,替代人工抽检,通过语音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对人工客服海量信息进行分析,不断改善服务质量。最后,一批城商行相继开发智能投顾系统,激发中小银行客户的新需求,增强了客户黏性。

  物联网技术有效弥补小微业务及银行管理的短板。中小银行立足业务发展需要,应用物联网技术在小微金融、个人金融以及银行内部管理方面取得进展。在小微业务应用领域,城商行应用物联网技术改进押品管理,为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发挥了积极作用。其中,江苏银行“线上化物联网质押融资系统”与苏宁银行“上线物联网区块链动产质押平台”推行的存货质押“不动产化”服务模式,解决了企业存货价值的实时评估与监控,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以往小微贷款管理的短板。在个人金融应用领域,部分城商行应用物联网技术,在合规范畴内实时获取客户信息,及时触及客户需求,精准嵌入客户生活与消费场景,增强了客户黏性。针对银行内部管理的物联网应用,部分城商行在物理网点智能化改造中,在服务设施上加装物联网传感设备,实施智能和远程维护;在营业大厅加装物联网感知系统,打造智能化厅堂,建设智能安防。

  区块链技术业务应用场景已实现落地。近年来,部分城商行努力探索区块链技术的场景应用,在促进信息共享和链式金融发展方面取得成效。一是推动区块链尤其是联盟链的应用,搭建共享平台。在中国银行业协会的推动下,部分城商行通过成立或加入联盟链,实现业务信息共享与风险信息共享。例如,兰州银行以智能合约与共识为基础,搭建城商行旅游金融联盟平台,实现联盟成员间旅游相关信息互联互通、客户权益共享;苏宁银行自主研发的区块链黑名单共享平台,采取“一对一”独立数据加密传输,弥补了原有信息共享的弊端,实现欺诈风险的联防联控。二是推动区块链在供应链金融的应用,促进产品创新。例如,上海银行“上行e链”在线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应用区块链做底层技术提升交易的透明度,解决传统供应链的痛点,提升了借款企业融资便利性。江苏银行借助区块链技术创新的“商票池”业务,简化了业务流程,提高了产品线上化程度。

  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存在的痛点

  差异的数字化转型战略目标仍待明晰。根据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中国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调研研究报告》对51家样本银行的调研结果,围绕战略规划六维度的数字化能力自评估得分,城商行、农商行均低于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不少中小银行战略层仍需要思考的问题:中小银行如何量身定制适合自身的数字化转型战略?如何尽快走出数值化转型战略仅停留在解决文本有无的阶段、或较多沿用国有大行甚至复制其他中小银行的模板、或数字化转型局限于银行IT层面等误区?这些问题都有待中小银行顺应数字化变革趋势,制定转型目标明确、路径清晰、技术应用可落地的转型战略。

  数字化技术应用与银行业务体系仍不匹配。当前部分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存在一些误区:一是重先进性,轻适用性。比如,一些商户月交易额仅数千笔的小型农商银行,本来传统数据库足以满足业务需要,却希望配置大型银行采用的分布式数据库,以为这样就是数字化转型,其实是浪费资源。二是盲目追逐热点和噱头。复制业内先进同行的并非完美的项目,忽视中小银行“深耕本土、服务本土客户”的定位。三是脱离银行业务系统匹配能力,形成“孤岛”。比如,依靠外包或科技部门独自作战,仅停留于基础系统、通用信息技术的改进,无法支撑现有业务系统建立应用场景,脱离经营管理与一线需求。

  数字化转型投入与银行业务发展存在不对称性。近年来,银行业持续加大金融科技投入,部分中小银行在先进技术研发和应用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但同类技术资源重复投入、同类技术应用项目重复上马以及技术应用本身所对应场景难以突破中小银行立足本土市场的监管要求,影响技术应用效能的正常发挥,也难以产生预期的效果,并导致综合成本不降反升。

  数字化转型业务与银行客户需求的契合度仍显不足。一是重数字化相关设施的投入,较少关注数字化产品对存量客户与新客户的应用开发,由此出现新设备一投入市场就与先进同行间存在明显的同质化竞争。二是重功能的大而全,轻场景的交互应用,如一些针对业务的APP,不注重业务条线以及分支机构的市场推广,不能与客户建立深层次、高频的互动,也不注重深度的数字化开发,最终失去产品最佳的生命期。三是重视大批量业务,忽略小批量与个性化业务。由于同质化竞争,绝大多数中小银行的客户群体更多集中于当地小批量与个性化的客群,数字化转型中亟待针对性开发应用场景,覆盖这类群体。

  数字化转型思维与银行企业文化的融合有待增强。中小银行面对“引才贵、育才慢、留才难”的共性难题,一方面金融科技复合型人才紧缺,另一方面现有人才也面临激励不足等问题。应按照数字化转型的需要,从敏捷组织、数字人才、数字文化、资源配置等方面,构建高效、协同的组织团队。

  数字化转型构建差异化能力的应对策略

  推进战略层面的差异化。银行数字化转型最终体现为银行产品与服务在市场上的比拼。围绕中小银行服务定位,把握数字化转型的真谛,杜绝简单的“拿来主义”,科学甄别现实基础暂不支撑、市场客户暂不明确、合规风控暂不匹配、企业文化暂难兼容的“高大上”项目。在“十四五”业务规划基础上,量身定制有助于解决发展的关键痛点、为银行传统业务赋能、全行上下能凝心聚力的数字化转型战略,助推中小银行深耕本土的差异化发展。

  探索组织层面的敏捷化。建立并不断完善自上而下的组织体系。把握数字化转型的内涵,围绕银行“降本、增收、提效”的财务约束原则,立足中小银行实际和企业文化开展数字化转型的组织架构建设。在加大引进和培育金融科技团队的基础上,立足中小银行实际构建内嵌团队或敏捷团队。

  增强技术层面的牵引力。中小银行要紧贴金融科技发展的前沿,注重科技创新驱动业务发展。针对基础数据,中小银行需更加注重提高数据治理能力,不断提升数据质量。从基础性、长期性和整体性的视角建设数据资产管理体系和数据安全管理体系,为管理变革和业务突破提供基础支撑。针对技术创新,中小银行需注重对金融科技人才激励与创新激励的投入,以及针对薄弱环节和研发重点的集中投入,选择符合自身禀赋和实际需求的技术研发及应用模式,不断优化升级基础架构和底层系统,保持对银行业务的技术支撑与牵引能力。

  做实应用层面的特色化。中小银行需要立足自身定位,实现技术应用对业务经营与内部管理的精准赋能、深度融合,将科技赋能融入前、中、后台各业务领域,在组织结构智能化融合再造的框架下实现运营效率的全方位升级。一是深耕本土市场,助力打造乡村特色产业,服务本土制造业产业链,持续推动绿色产业。二是赋能小微金融,优化业务模式,解决融资难、融资贵;再造业务流程,提升服务效率;赋能丰富产品,满足多元需求。三是构建智能场景,服务城乡居民。

  作者|陈邦强「重庆银行(港股01963)金融研究院原院长」

  文章|《中国金融》2021年第16期

关键词阅读:中小银行 金融产品 个性化推荐

责任编辑:申雪娇 RF13056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