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国际银行首席信息官王鹏举:未来银行将是具备开放化、敏捷化、差异化特色的金融科技银行

  疫情期间,银行的“非接触式服务”需求凸显,去人工化的全在线业务及智能化的业务模式促使传统银行向数字化银行转型,而疫情显然成为银行线上业务的推手,催生银行服务的技术变革。

  在数字经济浪潮背景下,金融界特别策划了《未来银行》栏目,关注银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分析银行业未来发展图景,探讨传统银行数字化转型之路。

  本期邀请嘉宾:厦门国际银行首席信息官 王鹏举

  “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的形势要求下,银行以往高度依靠利差收入的传统经营模式已经不可为继,”厦门国际银行首席信息官王鹏举表示,以科技创新重塑现代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实现智慧风控已成为银行业长期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选择。

  王鹏举认为,数字化时代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必将是人的智慧与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等技术深度融合的结晶,必须建立以“数控、机控、智控、捷控”为核心的智慧风控体系。

  对于厦门国际银行在向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具体面临的挑战和难点,王鹏举直言,银行数字化转型是在不断适应金融科技迭代与经济社会变革中持续演进的过程,挑战与难点主要在于建立与之匹配的组织机制与人才团队、基础平台与技术能力、数据基础体系、成熟的智能化应用。

  以下为文字实录:

  中小银行应主动拥抱金融科技 通过数字金融实现弯道超车

  金融界网:数字银行时代来临,银行在获客渠道,经营方式、思维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您认为中小银行在哪些方面具备优势,以及在哪些业务开展可能会有弯道超车的机遇?

  王鹏举:先要找准定位,然后厚植优势。在数字化银行时代,中小银行首先应紧贴国家政策和监管导向,明确服务区域的定位,坚持回归本源、聚焦主业、深耕本地,在此基础上,发挥中小银行“组织机制灵活易转型”以及“贴近本地市场与客户”两项优势。一方面,中小银行组织架构相对扁平化、部门设置灵活、决策链短,在推动科技创新改革与敏捷组织转型上相对大型银行阻力较小,能够借助金融科技更加迅速地切入业务领域和客群,在新兴金融科技产品与服务上抢占先机。

  另一方面,中小银行长期服务本地,与当地政府有着深厚的互信机制、与当地的企业有着频繁的业务往来,在属地配备有较为完善和密集的网点与渠道,熟悉属地经济环境。

  中小银行应主动拥抱金融科技,充分利用灵活敏捷的组织优势推动科技与业务深度融合,依法合规使用地方政府数据,推进金融产品服务创新,利用金融科技手段进一步扩大属地优势,结合本银行的业务规模和业务实际情况,制定特色化、专业化的发展战略,把握G端(政府机构)、B端(企业)、C端(普通消费者)客户需求,找准普惠小微与交易银行等业务突破口,打造地方特色金融服务场景和生态,通过数字金融实现银行服务实体、高质量发展的弯道超车。

  数字化小微业务贷款成为业务发展新增长点

  金融界网:近年来,厦门国际银行加快构建智慧运营体系,加速向数字化转型升级,请您具体谈一下贵行都在哪些业务取得了显著成效?

  王鹏举:厦门国际银行长期秉承科技引领业务发展理念,遵循“优机制、升平台、拓应用”工作方针,紧密围绕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工作主线,通过数字化转型赋能经营管理提质增效,以丰富多元的创新金融产品、服务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践行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社会责任。

  优机制方面,持续加大科技投入,科技人员占比(>10%)与科技投入占营收比例(>3.5%)均居同业较高水平;建立科技创新项目孵化机制,实施敏捷化改革、设立业务与科技高度融合的敏捷团队,成立科技子公司,构建一系列产学研联创实验室,建设开放融合的科技创新生态。

  升平台方面,重点在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建立起高效支持业务发展的技术平台,形成“两地三中心”多活数据中心架构,提升智慧运维与网络安全保障能力。

  拓应用方面,打造智慧风控、智慧营销、智慧运营与智慧决策体系,锻造自主风控核心能力,提高营销管理数字化水平,打造独具特色的智能网点,完善线上办公与决策支持应用,持续拓展流程机器人应用场景;通过金融科技全面驱动零售普惠数字化转型高质发展,推动交易银行向产业金融升级,积极探索金融服务实体新途径。

  截至今年7月底,数字化小微业务贷款余额约82亿,较年初增长约2.4倍,成为业务发展新增长点和服务小微重要利器;先后与银行所在机构政府工商税务、国家电网集团、发改委牵头推进的全国信易贷平台、各地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等数据及场景平台合作推出贸 e 融、信 e 融、数e融等交易银行创新业务,累计授信总额约100亿,较年初增长2倍,持续加大服务实体力度。

  数字化转型的挑战与难点主要在于人才、技术及智能化应用

  金融界网:另外,贵银行在向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具体面临着哪些挑战和难点?

  王鹏举:数字化转型是在不断适应金融科技迭代与经济社会变革中持续演进的过程,挑战与难点主要在于建立与之匹配的组织机制与人才团队、基础平台与技术能力、数据基础体系、成熟的智能化应用。

  一,为了满足数字化转型对创新、敏捷、开放化的科技运转机制以及高素质科技人才团队的需求,厦门国际银行建立了科技创新项目孵化机制,实施敏捷化改革,设立普惠金融工作室、交易银行办公室、数字员工工作组等业务与科技高度融合的敏捷团队,推动科技项目更好更快落地;成立科技子公司,2021年与厦门市地方金融协会联合主办“厦门国际银行杯”金融科技创新创业大赛,与厦门大学数据挖掘中心联合成立“数创金融”联合创新实验室并举办数据建模大赛,与腾讯云、星环科技、天星数科、阿里云、华为、京东等形成战略合作并构建一系列产学研联创实验室,广泛开展“银政、银校、银企”场景合作对接,加强内外部金融科技联动创新,着手建立链接、共生的合作生态;加大对复合型人才以及专业领军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加强科技人才梯队培育,快速提拔优秀创新型人员,源源不断为数字化建设输送人才。

  二、为了构建金融科技创新应用所依托的科技基础设施,厦门国际银行重点打造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型科技平台以构建数字化核心技术能力,建立覆盖银行核心业务、信贷流程、风险、财务、运营、营销等各领域系统体系,前瞻有序推进银行科技系统分布式、微服务、云化、智能化升级改造,确保银行信息科技满足互联网环境下的高频快速客户需求和核心技术自主可控要求,有效优化业务流程,提升银行数字化经营管理水平。

  三,为了构建数字化转型数据基础,厦门国际银行建立了大数据应用平台,搭建企业级金融数据模型、统一指标体系,引入数据挖掘、决策引擎、数据管控各类数据服务工具;依法合规引入合作方数据和政府平台数据,强化行内外数据整合,2018年以来,基础数据平台数据量增长近10倍;完善数据治理,提高数据质量,进一步盘活数据资产,为智慧风控、智慧营销等场景应用提供核心数据支持。

  四,为了提高产品与服务智能化成熟度,厦门国际银行通过引入生物识别、语音识别等人工智能感知技术,以及智能财报识别、RPA机器人、智能外呼及智能质检等智能理解类系统建设,在电子渠道、智慧网点、行内办公、运维监控、客户服务等多渠道多场景应用,逐步形成智能化的运营服务体系,大幅提升客户服务与运营效能;建设机器学习平台和人工智能实验室,建立一站式的模型研发平台,自主研发机器学习风控模型,开展反洗钱、反欺诈、信用评分、智能推荐、客户流失预警等模型应用,全面推进银行数字化与智慧化转型。

  风险控制是金融业最关键的核心竞争力

  金融界网:风控是金融业的立足之本,您认为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未来银行的在风险管理方面需要做出哪些改变?

  王鹏举: 风险控制是金融业最关键的核心竞争力,网络化、数字化时代银行服务普惠、服务小微、服务实体经济的机会和能力得到全方位提升,其中线上化、自动化、精细化、智能化的数字风控能力更是重中之重。

  数字化时代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必将是人的智慧与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等技术深度融合的结晶,必须建立以“数控、机控、智控、捷控”为核心的智慧风控体系。

  “数控”即借助大数据等科技手段,建立数字化风控体系,自动采集数据,自动识别、评估、计量、监测、应对风险,实现风险管理的全面数字化;“机控”即借助云计算、物联网等科技手段,将风险管控的关键节点嵌入自动化系统,实现对风险信息的即时捕捉、实时响应、快速分析、有效应对,实现风险管理全流程的高效运转;“智控”即借助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科技手段,通过机器学习建模、交叉验证、强化模型监控等途径,精准识别、计量风险,使风险决策、措施更加准确有效;“捷控”即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实现风险管控体系能够主动学习、自动迭代,不断高效调整、改进和提高风险的识别、计量和应对能力,快速适应市场、环境变化;进入一个“自动、实时、精准、敏捷”的全新阶段。

  未来银行在加强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能力,增强风险管理科技属性的基础上,更加强调风险管理与企业价值的联系,从“控制体系”发展为“管理体系”,风险管理不再侧重于防止对企业价值的侵蚀和降低负面风险,其更应定位于提升企业的价值的重要手段。

  金融科技对银行经营管理具有革命性的影响

  金融界网:银行利差不断收窄的背景下,您认为金融科技的运用对银行增加利润方面有何作用或者有何设想?

  王鹏举:金融科技对银行经营管理具有革命性的影响。

  传统银行的线下作业、抵质押模式下的业务作业成本较高,无法有效覆盖普罗大众与小微企业,这就是大家通常谈到的二八定律。金融科技技术运用则解决了这一困局。以普惠金融为代表的新金融,依托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进系统化、数字化,破解了客户信息不对称的难题,显著减少了人工处理环节,大大降低交易成本,通过“规模效应”,一方面为银行带来了新的业务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也使得原本不能充分享受传统金融服务的大众群体得到切实有效的金融服务。

  不仅仅普惠金融、小微金融等热点领域离不开金融科技赋能,公司金融、金融市场等各传统金融业务领域如果没有金融科技的支持与创新引领,将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不可持续。从银行的前、中、后台,从产品研发、营销、风控、运营等经营管理各领域都需要依赖数据、模型、系统来推动转型升级,否则就会落后,乃至被淘汰。

  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的形势要求下,银行以往高度依靠利差收入的传统经营模式已经不可为继,以科技创新重塑现代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实现智慧风控已成为银行业长期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选择。

  金融科技复合型人才与专业型人才越来越受重视

  金融界网:您认为未来银行的变化对于银行从业者会有哪些机遇或者挑战?当前的从业者应该如何应对?

  王鹏举:在数字化转型推动下,银行越来越重视对金融科技复合型人才与专业型人才的培养,以打造横向敏捷化、纵向专业化金融科技组织架构。

  一方面,移动互联时代,客户需求日益个性化、多样化、灵活多变,对银行快速设计出贴近客户需求,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的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银行急需具备敏捷化思维与创新能力,能够适应互联网飞速变化环境,同时兼具业务知识及科技能力的复合型银行从业者。

  另一方面,银行也需要依托专业化的人才团队不断沉淀技术,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5G、物联网、数字员工、风控建模等几大方向继续发力,科技专业化人才建设与技术能力的深入挖掘将为金融科技的应用和拓展提供高质量的技术保障。数据科学家、业务分析师、模型设计师和模型开发专家将会成为银行业最需要、最抢手的职位。

  银行从业者应清楚认识到金融科技发展与应用趋势以及对金融科技人才的需求,明确自身在银行数字化转型中的角色定位,培养数字化思维,通过培训与实务,积累专业化业务知识,熟悉掌握数字化工具,提升数字化创新能力。

  未来银行将是具备开放化、敏捷化、差异化特色的金融科技银行

  金融界网:您如何定义“未来银行”?您认为未来什么样的银行最有可能脱颖而出?您认为“未来银行”会在经营业务和服务客户方面发生哪些重大改变?

  王鹏举:未来银行首先要符合国家数字化发展战略,坚持风险可控与服务实体经济的原则,在依法合规开展业务的基础上,未来银行将是具备开放化、敏捷化、差异化特色的金融科技银行。“开放”特色表现于广泛连接外部金融机构、政府、企事业、金融科技公司等机构或场景平台;“敏捷”特色表现于以快速迭代的开发模式,以及贴近市场、高效敏捷的科技业务融合组织架构形成更高的生产率,更优的客户体验,更快的决策效率。

  厦门国际银行在十四五规划期间,将坚持高质量发展和创新发展并重,着力以开放共赢的联合创新生态塑造“开放”特色,以迭代开发及科技业务融合组织机制塑造“敏捷”特色,把握粤港澳大湾区的开放机遇,以境内外多机构统一平台及联动创新塑造“国际化”特色;以智慧化应用推进经营管理改革创新,以数字化生态经营模式引领业务转型发展,提升数字化及智慧化平台技术能力,从金融科技机制、应用、生态、平台等方面实施全方位数字化、智慧化转型。

关键词阅读:未来银行 金融科技

责任编辑:申雪娇 RF13056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