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银保监会正式批准4家银行理财子公司在武汉、成都、深圳、青岛开展养老理财产品试点工作,养老金融市场多元化竞争格局正在显现。
从保险公司、基金公司、理财公司这三类机构的特点及介入养老领域的时间来看,保险机构介入养老领域的时间最早,经过多年发展,凭借全面的牌照资质、出色的保险产品、强大的服务能力和长期险资管理经验,在第三支柱建设中具有明显的先发优势。
数据显示,在开展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方面,截至2020年末,共有23家保险公司参与试点,19家公司出单,累计实现保费收入4.3亿元,参保人数4.9万人。同时,保险公司大力发展具有养老属性的各类商业保险,开发老年人专属保险产品提升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保险渗透率,截至2020年末,具有养老属性的商业保险已积累责任准备金约3.3万亿元。
公募基金自2016年起开始介入养老领域,2018年,中国养老目标基金正式启动。截至2020年底,养老FOF共117只,规模达526.77亿元。业内人士认为,相较而言,目前养老目标基金的发行量较为有限。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基金公司的产品通常投资回报更高,设计更为多元灵活,因此,能够有效满足消费者在养老金投资方面的差异化需求,可以成为第三支柱潜在的核心产品提供方。
银行业(含信托)介入养老领域的时间最短。但是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作为产融结合、服务实体经济的连接器,银行理财子公司是进行养老金融产品试点的“不二人选”。因为,银行理财子公司可以凭借母行的客户资源、渠道和品牌等优势,同时在理财产品设计、销售和风控方面拥有经验,理财子公司配置资产可以更加多元。
那么在新的市场格局下,谁更具有优势呢?在记者看来,保险业是参与养老金融服务的先行者,基金业是养老金融服务的重要提供方,随着银行理财公司试点养老理财产品,短期可能对长期深耕养老领域的保险公司产生一定的挤出效应,但长期来看将激活养老金融市场。
这体现在两方面:第一,新机构的加入、新产品的推出能扩大养老金融市场的客户群体;第二,可以加深现有养老保险产品客户的其他养老金融需求,最终做大养老金融市场的蛋糕。
目前我国养老金融改革尚处于起步阶段。各类机构都面临同样的课题:切实提升专业能力,真正发挥在大类资产配置领域的资源禀赋,加强投资者教育,满足更广大投资者的财富保值、增值需求和长期养老需求,为实体经济发展引入资金、注入活力,助力实现共同富裕。





- 今日十大热股:中美贸易传来利好,PCB人气爆棚中京电子翻倍,4000亿巨头罕见涨停,8天6板妖股提示风险
- 亚洲最大卫星制造基地“强磁场”效应初显,带动5000亿元产值
- 是供给侧收缩+AI需求共振,存储芯片大幅涨价,量价齐升或将持续到2026年
- 国际巨头持续提价,POE国产替代市场空间巨大
- 公安部等部门出手,加速商用密码领域建设进程
- AI基础设施建设提速,PCB产业链高景气度延续释放
- 覆铜板行业兼具周期性和成长性,AI高景气带来新机遇
- 我国首个海水漂浮式光伏项目建成投用
- 大幅提升能量密度的解决方案,硅基负极已经开始批量应用
- 脑再生科技暴涨122%,盘中多次熔断!国家药监局:配合相关部门出台基于脑机接口技术的医疗器械产品支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