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殷兴山: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浙江实践
编者按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是保持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关系民生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战略任务。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召开多次会议强调为中小企业健康发展提供支持。中国人民银行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各项决策部署,在国务院金融委的直接指挥下,继续实施好两项直达实体经济货币政策工具,深入开展商业银行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小微企业融资继续呈现“量增、面扩、价降”的态势,企业融资便利性得到较大幅度提升。各金融机构践行服务中小微企业初心使命,深化中小微金融服务供给侧改革,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质效持续提升。本刊特别策划专栏,分享金融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先进经验,就金融如何更好服务中小微企业并促进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探讨。
作者|殷兴山「中国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行长」
文章|《中国金融》2021年第22期
浙江是小微经济大省,占比超过九成的小微主体构成了浙江经济的“毛细血管”,也是浙江稳增长、保就业、促创新的特点和基础。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简称“杭州中支”)认真贯彻落实总行小微金融工作部署,坚持问题导向,聚焦首贷户重点群体,建立三张清单,实施三大行动,打造“一码一平台”精品工程,打好“几家抬”政策组合拳,推动小微金融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呈现“量增、价降、面扩”的良好态势。截至2021年8月末,全省用于小微贷款余额5.3万亿元、普惠小微贷款余额2.9万亿元。1~8月,全省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同比下降0.19个百分点。2021年以来已为近8万户从未获得过贷款的小微企业提供信贷支持,同比增长33%。
精准实施首贷户拓展专项行动,实现小微金融服务“扩面增量”
首贷被誉为“金子般的贷款”,让原本需要从民间借贷途径获得资金的小微企业可以从银行体系获得利率较低的贷款,是小微企业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一步。杭州中支将首贷户拓展作为小微金融服务工作的突破口,打通小微金融服务“最先一公里”。
坚持整体推进,形成首贷户拓展联动推进机制。杭州中支联合省市场监管局、省财政厅制定实施“首贷户拓展三年行动”,将这项工作从金融系统拓展到政银企多方面、省市县多层级,形成系统合力。同时明确3年拓展20万户的行动目标,倒排工作进度统筹推进。
创新服务模式,打造浙江特色首贷服务中心。针对浙江小微企业区域分布和行业差异明显的特色,鼓励各地探索区域特色首贷服务模式。比如,宁波市打造“银园合作”模式,指导银行同小微企业园、创新孵化器等加强合作,在小微企业集聚区域设立首贷服务中心,打造“15分钟首贷服务圈”,企业不出园区即可享受首贷金融服务。绍兴市建立“无缝培育”模式,指导金融机构设立首贷服务登记中心,代办工商登记的同时,为新注册小微企业提供开户、结算、融资等一站式服务。嘉兴市创新“首贷金融示范镇+首贷服务站”的基层首贷拓展模式,以小微企业集聚的乡镇为重点,指导金融机构在基层网点设立首贷服务站,并以街道为单位“网格化”推进服务。
夯实数据基础,率先构建首贷户统计监测和评估考核体系。搭建省级首贷户统计监测系统,通过“全量采数、自动匹配”,运用大数据技术,形成全省120万户无贷户名单,助力金融机构精准识别、快速对接。制定全国首个省级层面首贷户拓展考核办法,按月监测、按季通报,并将金融机构考核结果纳入人民银行考核评价体系。
建立“三张清单”服务机制,形成“敢贷、愿贷、能贷”的长效机制
针对小微企业融资过程中基层金融机构权限小、怕追责、不敢贷的问题,杭州中支积极组织浙江省金融机构建立小微企业授权、授信、尽职免责“三张清单”金融服务机制,推动下放授信审批权限、提升审批效率、落实尽职免责。
对外公示“授权清单”,推动下放授信审批权限。要求金融机构结合实际制定针对基层行的授权清单,推动下放审批权限,提高审批效率。比如,农业银行浙江省分行已将3000万元以下授用信审批权限全部下发至市级行,并进一步转授至省内81家县级支行。截至2020年末,全省80%以上的市级银行机构已拥有小微贷款审批权限。
对外公示“授信清单”,提高小微企业获得信贷便利。指导金融机构按照“减环节、减时间、减材料”的总体要求,明确并公示企业授信准入条件、申请材料、办理时限、办理流程等内容。小微企业申请贷款可以“心中有数”“货比三家”,促进金融机构持续优化审批流程,缩短审批时限。比如,杭州银行要求申贷资料齐全后5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批放款,部分农商行要求贷款到期前15个工作日与企业沟通,对小微续贷申请当天办理完毕。2020年,全省线下小微业务从申请到放款平均仅需4.8天,较上年减少0.9天。
对内公示“尽职免责清单”,调动银行服务小微积极性。指导金融机构制定尽职免责“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建立清晰明确的责任认定标准,对遵守“正面清单”且未违反“负面清单”的不得问责,推动形成从业人员“敢贷、愿贷”的良好氛围。比如,泰隆银行实施弹性管理,对不良率低于1%的客户经理批量免责,超过1%再进行逐笔认定,符合条件的给予免责或减责。
创建“贷款码”融资模式,数字赋能小微金融服务
针对小微企业融资“短频急”的需求特点,杭州中支联合浙江省市场监管局创建“贷款码”融资模式,通过金融科技手段帮助市场主体在线提交融资需求,提高融资效率。
强化数字赋能,畅通小微融资通道。以“贷款码”为抓手,依托浙江省企业信用信息服务平台,整合链接市场监管部门电子营业执照、“小微通”等数字平台资源,打造“一码一平台”,实现“一码对接、一步授权、一库管理”的一站式融资服务新模式。小微市场主体扫码一键发布融资需求,系统自动开展身份认证和数据授权,并可实时查看贷款进度,对银行办理情况进行监督和投诉。2021年3月“贷款码”上线以来,全省已累计22万户小微主体扫码发布融资需求,已有13.1万户获得融资3096亿元,户均金额236万元。
落实“135”服务机制,提升融资便利度。指导金融机构对扫码发布的融资需求快速响应,做到1个工作日受理、3个工作日对接、原则上5个工作日对符合条件的信贷申请完成审批手续,大幅缩短融资链条,提升获得信贷便利度。目前,“贷款码”业务信贷审批较传统线下审批效率提高一倍,部分优质企业实现了当天扫码当天到账。
开展全覆盖、多样化宣传推广,拓宽政策知晓面。坚持全省“一个标识、多个入口”,保障贷款码全域普及推广。推动统一“贷款码”在省内银行营业网点、人民银行对外服务窗口、行政服务中心、工业园区服务中心等群众办事场所全面布放,充分利用人民银行、市场监管部门的微信公众号、各类企业服务平台提供“贷款码”链接、扫码入口。同时,鼓励各地结合区域特色开展宣传推广,实现宣传形式多样化、接地气。比如,金华市充分发挥辖内专业市场丰富优势,组建50个金融服务小分队,深入全市20个专业市场开展宣传推广;建德市对146家生产“豆腐包”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开展“贷款码”融资渠道现场指导会,助力本地特色产业发展。
深入开展三大专项行动,营造金融服务小微企业的良好氛围
针对小微企业融资困境,杭州中支扎实开展三大专项行动,推动建立常态化银企对接机制,形成从银行对接到企业反馈的工作闭环,增进银企互信。破除银行“脸好看、门难进”的印象,打通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
开展百地千名行长助企系列走访活动,深入一线解决企业实际问题。自2018年以来,杭州中支联合省工商联开展“百地千名行长助企业复工复产”“百地千名行长进民企送服务”等系列走访活动,组织金融系统行长深入一线走访民营小微企业,倾听企业实际困难,“一企一策”落实金融帮扶政策。活动开展以来,全省人民银行和金融机构已累计走访民营和小微企业21万余次,累计解决融资需求2.6万亿元。
开展融资破难试点专项行动,破解个体工商户信用贷款难题。根据人民银行统一部署,扎实开展“贷动小生意、服务大民生”专项活动,推动政策、资金、服务直达。2021年8月末,全省个体工商户经营性贷款突破1万亿元,同比增长30%。针对个体工商户缺抵押、无担保、信息少等问题,联合省市场监管局开展融资破难试点行动,选取台州、嘉兴等试点地区探索个体工商户信用贷款评价体系。比如,台州市路桥区建立“5+1”个体工商户信用评价模型,设置经营效益、经营合规等5类正向指标和1类不予放贷的黑名单。同时,指导台州三家法人银行联合推出专属产品“浙微贷”,可根据评价结果差异化定价发放信用贷款,目前已有1062户个体工商户获得贷款2.98亿元。
开展“万家民企评银行”活动,强化外部激励和督导。2019年起,会同省工商联开展“万家民企评银行”活动,每年邀请1万家以上民营企业填写评价问卷,最终评选出省、市、县三级共100家“年度民营企业最满意银行”,以外部评价推动金融机构互比互促,增强银企互动。2020年,全省共有14738家民营企业参与评价,其中小微企业占比达80%,保证评选结果客观真实体现金融机构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水平。
加快推进信用体系建设,提升银企对接服务质效
更新迭代地方征信平台功能,实现央行资金精准滴灌。为破解小微企业融资中的信息不对称难题,杭州中支早在2014年就搭建了浙江省企业信用信息服务平台。近年来,为更好地发挥中央银行职能在服务地方实体经济中的作用,杭州中支不断改进迭代平台功能,陆续增加了中央银行资金管理、首贷支持、绿色金融等特色模块。中央银行资金管理模块立足于“精准、高效、直达”,致力于打造央行再贷款再贴现政策工具的在线申请和审核、数据报送、汇总查询、分类统计和融资匹配等功能,实现央行资金可追溯、可监测、可评价。积极推进平台的实体化、市场化运营,实现信用信息平台互联互通。目前,浙江省企业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已实现与温州、嘉兴、绍兴、台州等平台的互联互通,省、市平台共覆盖全省近300万户企业,归集30余个政府部门和公共事业单位信息,开通用户3.8万个,累计为金融机构提供查询服务近2300余万次,为17万企业累计撮合融资9006亿元。
培育第三方征信机构,提高征信服务质量。指导市场化机构利用金融科技手段优化征信产品和服务,增加征信有效供给。截至2021年6月末,辖内信用评级机构、企业征信机构累计对外提供服务20.88亿次,为小微企业融资提供坚实数据支撑。同时,积极引入金融科技头部力量,发挥其在数据、技术、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开展小微企业信用评级试点,盘活小微企业信用资产。目前,两个试点县(市)已有3504家小微企业参与信用评级,3025家获得信用贷款39.61亿元,获贷率达到86.33%,其中首贷企业占比74.84%。
推动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和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公示系统应用,拓宽企业融资渠道。积极推广应用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全省累计通过平台促成应收账款融资1.3万亿元,小微企业融资占比38%。2021年,新增应收账款融资1681.1亿元,其中小微企业融资占比53%,较上年同期增长40%。大力推动动产和权利担保统一登记工作,主动探索动产和权利担保业务新品种,挖掘企业动产融资潜能。比如,兴业银行杭州分行参考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价格,通过系统对碳排放配额进行质押登记和公示,为浙江某环保能源有限公司成功办理1000万元碳排放配额质押贷款。舟山市借助系统,成功落地全国首单保税油品仓单质押融资业务,合同金额50万美元。金华等地创新“活体抵押+保证金质押”融资模式,通过系统办理生猪活体抵押登记,有效缓解农村经营主体抵押物不足的难题。
持续推动惠企政策精准直达,降低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
充分发挥“几家抬”合力,会同有关部门出台42条减负降本工作举措,推动各项金融让利政策落地落实,帮助小微企业渡过难关。
强化货币政策工具落地运用,为小微企业提供优惠贷款。着力提升中央银行资金管理水平,依托数字化平台实现再贷款台账数字化、精细化、可视化管理,确保中央银行资金精准滴灌小微企业。创建“央行浙里贷”数字化品牌,鼓励全省符合条件的法人金融机构上线183款以再贷款资金为基础的金融产品。截至2021年8月末,浙江省再贷款、再贴现资金使用金额、惠及小微企业户数均居全国前列;法人金融机构运用央行再贷款资金发放的小微企业贷款利率比运用其他资金发放的贷款利率低0.92个百分点,有效发挥了中央银行政策性低息资金导向作用。
落实惠企政策让利实体经济,对小微企业“再帮一把”。落实两项直达工具稳企业保就业,为企业节省过桥贷款等额外成本。直达工具出台以来,分别惠及全省54.1万户小微企业和437.3万户个体工商户,共为企业节省财务成本超过550亿元。落实支付手续费减免措施,降低小微企业支付结算费用。会同相关部门指导、督促银行机构、支付机构、清算机构按照人民银行等四部委出台的12项降费措施,制定降费方案,确保降费政策措施直达小微企业。仅降低银行账户服务收费一项,每年就可以为浙江企业减免账户服务费用约6.8亿元。
持续完善融资配套机制,支持银行降本惠企可持续。一是强化财政金融政策协同。联合省财政厅出台促进小微企业融资的专项奖励办法,每年对运用央行再贷款加大民营和小微企业信贷投放的金融机构给予专项奖励,鼓励金融机构运用再贷款资金投放优惠利率贷款。2020年,浙江省财政对支小再贷款奖励1亿元,同比增长3000万元。推动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2021年上半年,浙江省小微企业和三农融资担保户数、业务规模、放大倍数三项关键指标均居全国第一,平均担保费率始终保持在1%以下。二是建立风险补偿机制。比如,宁波设立文化、科技、专利质押、首贷和外贸贷款5大风险池合计3.5亿元,专项用于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
下一步,杭州中支将以浙江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为契机,坚持普惠为本,提高金融服务覆盖面;坚持创新驱动,提升金融服务效率;坚持系统推进,持续深化“几家抬”长效机制。深入实施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继续为浙江小微企业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贡献金融力量,做好新发展格局下小微企业融资破难探索的浙江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