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规今起施行 银行业再现“补血”热潮

  2007年美国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迅速冲击雷曼兄弟、美林公司等大型投资银行,并引发全球金融危机……为维护金融系统的稳定,各国普遍加强了对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监管。

  今年10月15日,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正式出炉,同时推出的《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监管规定(试行)》(以下简称《附加监管规定》)于12月1日起施行,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对系统重要性银行提出附加资本要求,即要求银行满足更高的资本充足率标准。

  《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在梳理各家银行的监管资本数据后发现,截至三季度末,19家系统重要性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均能满足附加资本要求,但也不无压力。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近期,银行业再现“补血”热潮。

  19家全部达标但压力犹存

  根据《附加监管规定》,系统重要性银行在满足最低资本要求、储备资本要求等基础上,还应满足0.25%-1.5%的附加资本要求,由核心一级资本满足。人民银行、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指出,目前入选的系统重要性银行均满足附加资本要求,无需立即补充资本,不会影响信贷供给能力。

  不过《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在梳理三季度末各系统重要性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后发现,目前19家系统重要性银行虽然全部过线,但也不无压力。

  比如,第一组银行中的广发银行三季度末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7.8%,仅比监管要求的7.75%高出0.05个百分点。根据三季报,工行、农行、中行、平安银行等系统重要性银行资本充足率均较年初有所下滑。

  兴业研究分析师郭益忻在研报中指出,9月银行继续扩表,其中大行、股份行增速相对更快,进一步反弹到7.3%。资产增速企稳预计将贯穿四季度,相对于资产投放创收带来的增益,风险资产消耗带来的影响将更大,及时高效补充资本仍将是四季度银行经营资产负债的重要内容。

  长期来看,加大信贷投放、减费让利等因素也会加大系统重要性银行资本消耗。信用评级机构联合资信研究认为,在监管要求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的环境下,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力度持续加大,导致风险加权资产规模逐年上升,对资本消耗较大;同时,在减费让利的监管导向下,银行利润下滑导致资本内生能力有所削弱,叠加疫情冲击带来资产质量下滑,减值准备计提规模上升也会对其利润产生侵蚀。

  银行股估值偏低成为掣肘

  那么系统重要性银行应如何在资本消耗与资本监管中求得平衡?

  对此,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指出:“银行需要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处理资本充足率问题。‘开源’即在监管许可范围内创新并多使用多种资本补充工具,丰富资本补充来源;‘节流’即做好轻型化转型,多发展轻资产业务,做好风险管理等节约资本占用。”

  在开源方面,《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注意到,11月起,系统重要性银行发行资本工具呈提速趋势,大有“未雨绸缪”的势头。

  根据中国债券信息网数据,11月以来,建行、平安银行、中行先后完成了二级资本债发行工作,发债规模分别为450亿元、300亿元和500亿元;农行、工行先后发行400亿元、300亿元无固定期限资本债,用于补充其他一级资本。与一般中小银行相比,系统重要性银行发债规模普遍更大,近期发行频率也有所提升。

  “在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经济增长面临压力的情况下,银行作为顺周期行业,利润增长也面临下行压力,通过内源利润留存补充资本的空间有限,为更好服务实体经济,更需要外源资本补充,因而发行二级资本债等方式被较多应用。”娄飞鹏表示。

  不过,《附加监管规定》附加资本的“担子”主要压在了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上。19家系统重要性银行均为上市银行,通过定增、配股等方式补充核心一级资本可以说是“题中应有之义”。近期,江苏银行、宁波银行相继落地配股募资方案,额度分别为200亿元和120亿元。但目前银行股估值普遍偏低,可能形成掣肘。

  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李广子介绍,银行核心一级资本主要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等,主要来自资金注入或者银行自身的积累。“目前上市银行估值普遍较低,通过发行股票筹集核心一级资本确实受到一定限制。”李广子说。

  一位金融系统业内人士指出,银行通过定增、可转债等方式进行再融资,既要考虑自身融资成本,也要考量投资者参与问题,涉及银行估值、风险权重计量等难点。当前银行股估值偏低,寻求投资者存有困难。

  不过,从长远来看,业内人士普遍表示,系统重要性银行还应通过自身盈利积累强化资本补充能力,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节流依然重要。李广子建议,相对而言,中间业务等不会产生资本消耗,是系统重要性银行可以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阅读:银行业 银行股

责任编辑:申雪娇 RF13056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