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重塑担保机构竞争力

  导读:担保机构要以数字化转型为契机,积极利用新兴技术重塑企业核心竞争力,在做大做强的同时不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效

  作者|段文务「中国投融资担保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文章|《中国金融》2022年第2期

  中国投融资担保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投保”)于1993年经国务院批准,由财政部、原国家经贸委出资成立,是国内首家全国性专业担保机构,现为国家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成员企业。作为中国担保业的旗舰企业,近年来,中投保积极顺应数字化发展趋势,系统推进数字化资源建设,形成了具有担保机构特色的数字化转型模式和路径。

  融资担保行业创新发展面临的挑战

  我国融资担保行业经过近30年的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净资产超过1.2万亿元、担保余额超过3.2万亿元的庞大规模,在破解小微融资难题、服务实体经济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担保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瓶颈也日益突出,具体表现为四对矛盾。一是担保定位与企业发展的矛盾。担保定位于支持小微三农,服务普惠金融,具有“保费低、收益低”的双低特点。由于自身资本金运作手段有限,难以平衡好流动性、安全性与效益性三者之间的关系。二是业务模式与服务对象的矛盾。担保具有“准公共产品”和商业增信服务的双重属性,融资对象涉及行业和领域广泛,企业性质、特点、资金需求纷繁复杂,单一的担保业务模式难以满足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融资担保业务的非标属性,决定了担保机构难以生产批量化的标准产品,因此制约了行业担保规模的扩大。三是风控体系与市场发展的矛盾。作为经营风险的专业机构,面对快速发展变化的经济、市场和行业环境,大多数担保机构的风险识别、风险控制、风险处置能力滞后于业务发展,风控能力亟待提高。四是行业数字监管与传统运营模式的矛盾。近年来,监管部门持续强化监管科技应用,行业监管的专业性、统一性不断加强;而大部分担保机构的风控和运营仍停留在传统的手工、线下模式,信息技术支撑和数字化程度都难以满足数字化动态监管的要求。

  随着金融科技的蓬勃发展和广泛应用,数字化转型逐渐成为行业共识,也为担保行业化解以上四对矛盾提供了可能的解决方案。从业务运营层面看,金融服务近年来涌现的各种数字化场景和生态为担保机构进行业务创新和模式创新提供了更多机会和空间。从提升效率角度看,线上化、批量化业务发展催生了海量数据(24.750, 2.25, 10.00%),在人员、资本有限的条件下,担保机构急需通过数字技术重塑服务和审批流程,提升运营效率,在做大担保规模的同时满足动态监管需要。从风险管控角度看,传统风控方式已难以完全支撑担保机构线上业务扩展的需求,需要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对传统风控模式进行智能化和标准化改造。

  中投保的数字化转型路径

  “十四五”时期,中投保确立了打造“数字中投保”的转型目标,积极推动业务线上化和风控科技化。在系统梳理数字化资源和能力的基础上,中投保积极搭建符合公司战略方向和业务发展的数字化治理架构,统筹推进IT架构建设。

  营造安全、敏捷的IT环境。在基础设施层面,中保投遵循按需定制、自主可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对软、硬件进行部署,着力打造以混合云架构为硬件基础、以金融科技业务管理和数字化经营管控为软件平台的“软硬一体”数字化建设体系。在组织层面,通过成立领导小组、工作小组等方式,自上而下推动转型、分解任务、协调资源;构建能够根据客户需求作出快速反应的敏捷型组织,从项目制向产品制转换,强化不同业务条线、部门、小组之间的横向协作。在机制层面,转变思维方式和组织管理模式,推动组织敏捷转型;鼓励创新变革,崇尚开放合作;培育数字化文化,将其内化、渗透到日常管理中,用数字化理念引导员工行为方式和思维模式的转变。

  打造扎实、灵活的数字底座。一是通过建立数据仓库打造数据中台。首先构建集数据采集、数据挖掘、数据分析与数据治理为一体的数据库,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更加贴近业务、更能快速响应业务和应用开发需求的数据中台,提升公司数据变现(Data to Value)能力。二是以敏捷小组为单位打造技术中台。通过“搭积木”的方式,快速、自由搭建业务模块和管理应用,准确匹配业务需求,构建资源集中管理、触角灵活扩展的技术中台,实现敏捷开发与上线。三是以大数据为依托打造风控中台。配合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灵活定义风控标准及模型,构建基于大数据的智能风控体系,实现重大风险实时监测、快速预警,促进风控模式转变,提高公司竞争力。四是以数据为驱动打造创新中台。以数据为载体、以技术为手段,充分挖掘数据价值,推动技术与业务深度融合,以业务带动数据流动,以数据驱动业务创新,通过中台为前台赋能。

  构建新型、先进的业务架构。首先,以对现有业务进行数字化改造为切入点,推动小额分散、批量化平台类业务线上化,通过整合、提炼关键要素信息推动部分业务标准化,通过对线上业务平台进行优化,扩大服务客群,提升业务承做效率,提高服务客户质量。其次,以数据底座为依托,大力推动业务创新,运用科技手段延伸担保价值链,积极探索基于大数据风控的新业务模式和数字化赋能的新场景,敏捷响应市场需求。在业务结构得到优化、业务质量得到提升的情况下,中保投逐步进行智能化探索:一方面,推动全领域、全要素、全流程数字化转型,并运用机器人(11.250, -0.33, -2.85%)流程自动化(RPA)等技术,实现部分线上化业务的自动化;另一方面,借助人工智能等技术,探索产品创新、业务决策智能化,在金融科技赋能担保增信和资产管理主业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数字化赋能担保业高质量发展

  沿着数字化转型路径,中投保加强金融科技和数字化治理能力建设,探索“科技赋能担保”的业务模式,更好地践行普惠金融。开拓了包括电子保函、电子商票、海关汇总征税、绿色金融等在内的多个业务场景。

  助力优化地方政府营商环境、服务招投标小微企业。中投保公司自主研发信易佳电子保函平台,聚焦招标采购场景,服务于政府采购、国企采购领域的投标企业,实现了投标保函业务的全流程线上操作,形成了“准入审核+自动出函”的标准模式,做到7×24小时在线秒开电子保函。新冠疫情期间,信易佳电子保函平台为全国招投标客户提供24小时全程在线值守服务,助力企业抗击疫情、复工复产。截至2021年底,信易佳平台已累计为投标企业节约投标保证金占用超100亿元,出具保函4.5万余单,服务客户超过1万家。

  全线上电票融资担保赋能产业供应链发展。为了助力企业供应链融资,中投保与银行合作推出了“电票保”业务。该产品依托优质的承兑人企业,通过中投保担保引入低成本资金,为持有电子商业汇票的中小企业提供全线上化的电票质押融资服务,帮助企业提升资金运营效率,降低融资成本。

  海关汇总征税担保为外贸企业减负增效。针对海外疫情蔓延对我国外贸企业造成的经营压力,中投保开发并落地了线上分离式海关汇总征税保函。凭借中投保开具的汇总征税保函,企业可实现先通关后缴税,一张保函全国通关、多次通关、次月一次汇总缴税,提高中小微外贸企业通关效率,切实缓解其资金压力。

  开发科技惠农光伏项目,助力打造美丽乡村。中投保依托亚行贷款“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防治中投保投融资促进项目”,针对农村金融的分散性、小额度与信用体系不完善等难点,与旗下科技子公司共同设立兼具“惠农+绿色+科技金融”特色的“光萤”项目,为山东、河南、河北等五省农户提供总金额不低于2亿元的贷款担保资金,计划帮助3000余户农村家庭在自家屋顶上建设分布式光伏电站。项目实施完成后,预计光伏发电量总计约16亿度,减少污染排放约16亿千克二氧化碳。

  担保行业数字化转型任重道远

  一是要加快制定数字化转型规划,建立数据治理方案。各担保机构要高度重视数字化转型,制定符合自身经营特点的数字化规划,统筹推进数字化建设整体布局,搭建共享、实时的一站式数据中台,深入挖掘数据价值,提升业务运营效率和风险控制能力。

  二是要稳妥推进具备条件的担保业务品种向线上迁移。在成熟担保业务基础上,嫁接金融科技手段,寻求既能丰富风控运营手段,又能提升业务审批效率的产品,促进具备条件的线下业务向线上转移,利用数据资产深度服务小微企业。

  三是要积极寻找符合金融科技特点的有效场景和切入点,增加担保增信产品的有效供给。着力强化产业研究,从有效场景和业务领域入手,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优化业务模式,筛选、识别出符合国家战略导向和市场发展规律的小微企业,增加普惠金融产品供给,让金融活水更加有效地流向小微三农客户,推动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

  四是要持续加强金融科技能力和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打造适应数字化转型发展的金融科技人才队伍,建立适应金融科技行业特点的体制机制,在科技赋能担保的业务实践中,不断提升金融创新能力和科技运用能力。

关键词阅读:数字化转型

责任编辑:申雪娇 RF13056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