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研究院:风险机构数量压降过半,中小银行风险化解需持续发力

  风险机构数量压降过半,中小银行风险化解需持续发力

  近日,人民银行公布了2021年四季度金融机构评级结果,为2018年以来第6次公开评级结果。主要关注点如下:

  银行业整体评级较好,经营底盘较为稳健。央行金融机构评级共有11级,级别越大风险越高,8级以上被列为高风险机构。本次评级中,1-7级安全边界内的银行数量和资产占所有评级机构的93%和98%,行业整体风险可控,经营稳健性持续提升。特别地,包括国有商业银行、开发性和政策性银行、股份制银行等在内的24家大型银行近几年评级一直较好,本次评级中超过一半的银行为1、2级。这些大型银行占银行业总资产的约70%,而我国银行业资产约占金融业资产的90%,是维持金融稳定的重要压舱石。目前高风险机构主要集中在农合机构、村镇银行,规模相对较小,如果发生经营恶化、并购处置,对于银行业整体经营发展、区域性金融稳定的影响相对较小。

  临界银行数量增加,需关注中小银行风险化解压力。本次央行评级中的高风险机构数量较峰值减少一半,从2019年三季度的649家峰值水平连续6个季度下降至316家,十四五期末有望压降至200家内。但是评级为7级、恰好处于安全边界内的银行数量共计808家,较2021年二季度增加了110家。后疫情时代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面临诸多冲击和变化,给我国银行业的稳健经营带来较大挑战。这些银行相比于安全边界内其他银行,经营较不稳健,内部管理、财务状况存在较多问题,极易受到经济金融环境变动的影响,亟需及时优化公司治理体系、资产结构、业务结构等,避免进一步演变成为高风险机构。

  高风险机构分布具有区域集中性,建议关注中小银行兼并和关联交易监管。近几年高风险机构分布的区域集中性愈发明显。本次央行评级中全国有11个省份已无高风险机构,13个省份高风险机构为个位数;高风险机构主要集中在四个省份,且均为北方地区。为持续维护区域金融稳定性,提升区域性中小银行经营稳健性,需要关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要高度重视关联交易监管和集中度监管的有效性,持续优化中小银行公司治理机制。关联交易和业务集中度问题是不少区域性中小银行风险蔓延、风险外溢的根源所在。此前包商银行、锦州银行、恒丰银行等有较大风险外溢性的金融机构得到稳妥处置,有效维护了区域金融稳定。另一方面,稳妥有序推动中小银行兼并重组。后疫情时代银行业面临改革转型的全新机遇与挑战,一些中小银行出现“抱团取暖”的现象,部分区域出现较大规模的兼并重组,目前辽沈银行、山西银行、四川银行均已顺利开业,对维护当地金融稳定、提升金融服务效率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评级结果应用场景不断丰富,银行需加强监管沟通。央行评级结果最早用于实施差别化存款保险费率,后逐渐延伸至风险监测、早期纠正和风险处置等一系列差异化政策措施。2021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明确,人民银行会基于评级结果采取早期纠正措施,包括“一对一”通报、约谈高管、下发风险提示函和评级意见书等。截至2020年末,央行已经对635家机构采取早期纠正措施,353家机构风险得到初步化解。同时,央行在核准金融机构发债、开展宏观审慎评估(MPA)、发放普惠小微信用贷款等领域也会充分运用评级结果,并为证监会发行上市、增资扩股提供参考意见,引导银行审慎经营。目前银行评级主要有三种,分别是银保监会的银行监管评级、人民银行的金融机构评级和MPA评估。随着监管沟通机制和评级共享机制不断畅通,评级结果应用场景将不断丰富,银行业需高度重视各项评级结果,持续做好与监管部门的沟通,不断提升稳健经营能力。

关键词阅读:中国银行

责任编辑:卢珊 RF10057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