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保护需金融支持

  生物多样性丧失将带来怎样的后果?

  以前,这或许只是生物学家和环境保护部门关注的议题;如今,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生物多样性丧失将对金融稳定构成重大威胁。

  近日,由央行与监管机构绿色金融网络(NGFS)、国际可持续金融政策研究与交流网络(INSPIRE)成立的联合研究组(以下简称“联合研究组”)共同撰写发布的《央行、监管机构与生物多样性:应对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行动议程》(以下简称“报告”)指出,生物多样性丧失对经济和金融稳定可能构成威胁,全球央行和金融监管机构必须采取行动,应对与自然和生物多样性相关的风险。

  生物多样性为何会影响金融稳定?报告认为,经济活动和金融资产都依赖于生物多样性和环境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如果这些服务受到破坏,金融就有可能遭受物理风险。

  从目前来看,金融业对这一问题的关注显然有待提升。联合研究组共同主席、伦敦政经学院教授、INSPIRE联席主席尼克·罗宾斯表示,生物多样性丧失在经济和金融方面的影响可能与气候变化类似,但到目前为止得到的关注却少得多。

  此外,据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统计,如果在考虑确保农、林、渔等产业活动的可持续性、城市水质保护等减缓现有生态多样性损失的措施成本下,除了对保护区等生态区域的直接投资,全球用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资金缺口在6300亿-8900亿美元,但目前80%的生物多样性投融资来自公共资金,如何最大限度调集更多金融资源,已成为环保领域乃至全球经济的努力方向。

  去年10月,由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兴业银行、国际金融论坛、联合国环境署、世界银行等13家机构在北京共同发起的《生物多样性金融伙伴关系全球共同倡议》呼吁,各类金融机构应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机构的商业策略、决策过程以及融资政策;鼓励金融机构携手环境保护组织开发更多的金融工具和融资产品,调动更多财政资源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

  显然,进一步提升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支持,已被提上金融机构议程。《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国金融监管部门已经有所行动。去年末,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王信在公开活动上透露,人民银行正在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关于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就包括“深入开展生物多样性等基础性研究,防范气候变化相关金融风险”。与此同时,人民银行正组织金融机构针对若干重点行业开展气候风险敏感性分析,统筹考虑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丧失的相互影响。

  长期以来,“寓义于利”被认为是可持续金融的精神所在。作为促进社会资源配置的重要利益相关方,金融机构有义务将社会责任与自身业务结合起来,探求一种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经营模式,加大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支持,建设生态友好型银行。

  基于此,金融业应当高度重视以下问题。首先,银行业要加强研究,提升风控能力。避免在投融资活动中对动植物生存环境造成重大威胁和影响。在此基础上,加大对于生态环境改善类型项目的支持力度,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或恢复。其次,将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绿色金融业务框架中,做好信息披露及数据共享,推动和引导各类资源流向生物多样性和生态保护领域。最后,要重视产品和服务创新,积极稳妥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务。此外,银行业需要强化与社会团体、公共媒体的互动,持续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注入金融动力。

关键词阅读:生物多样性 金融支持

责任编辑:申雪娇 RF13056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