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精准服务新市民

  导读:金融科技企业助力金融机构精准、智能服务新市民,让金融服务更高效、更便捷

  作者|叶大清「融360联合创始人、首席执行官」

  文章|《中国金融》2022年第11期

  纵观近现代历史,科技与金融可以说是推动人类文明向前迈进的两个关键因素。金融高效配置资源,为科技进步提供了新动能;科技则提高了金融乃至人类文明发展的效率。金融与科技的融合,呈现出超乎前人想象的变革能力与普惠能力。在数字经济大潮中,金融科技将促进经济向绿色、包容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在这一时代背景之下,金融科技企业正在助力金融机构精准、智能服务新市民,让金融服务更高效、更便捷。

  从城市“边缘”到金融服务“中心”

  新市民是一个庞大群体的统称,他们是城市的直接建设者,是城市家庭的后勤保障者,为城市的发展直接或间接地贡献着全部力量,却在融入城市时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门槛。他们拥有创造一定经济价值的能力,也有较强的消费需求与金融服务需求,但是身处城市的“边缘”,因而很长时间以来难以成为各类金融机构的服务对象。

  2022年3月,中国银保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新市民的范围进行了明确。“新市民”主要是指因本人创业就业、子女上学、投靠子女等原因来到城镇常住但未获得当地户籍或获得当地户籍不满三年的各类群体,包括但不限于进城务工人员、新就业大中专毕业生等。《通知》提出要“提高新市民金融服务可得性和便利性,切实增强新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并且从“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角度指明做好新市民金融服务的重大意义。各地监管机构纷纷出台细则,新市民从城市的“边缘”被拉到了金融服务的“中心”。

  新市民金融服务面临挑战

  首先,新市民这一群体呈现出差异性的特征,要求金融服务因地制宜、因人制宜。调研显示,从地域上来说,新市民在不同地区、不同规模的城市分布不均;从行业上来说,新市民的分布呈现“两头集中”的特点,“一头”集中于科技创新、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一头”集中于物流、家政等服务类行业;从场景上来说,新市民的主要金融服务需求集中于创业就业融资、车房购置、技能培训、子女教育、健康及养老保险等。

  新市民中的高校毕业生、异地经营的小微企业主、新兴行业的自由职业者等群体具备极强的成长性,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也相对较高。这一群体金融需求旺盛、还款能力强,对于金融机构来说属于优质客户。

  新市民中的进城务工人员,特别是物流行业、家政行业的从业者金融服务的需求较大,可获得性却极低。这类人员往往积蓄较少甚至没有积蓄,却有较大的融资、消费和保险需求。此外,他们一般具有“跨地区”的显著特征,在城市(现属地)需要进行创业、就业融资、支付技能培训费用、购买健康保险和意外保险;在县乡(原属地)需要购置房产、支付教育子女费用、购买养老保险等。这一“跨地区”的特征也为新市民获得金融服务增加了困难。

  其次,新市民往往是征信“白户”,同时缺乏收入证明和有效抵押物。例如,新市民要贷款,需要向银行出示收入证明,但由于他们没有稳定的工作岗位,平均在一个岗位的工作时长往往只有半年,很难提供有效力的收入证明。而缺乏收入证明和有效抵押物,则导致新市民的信用等级难以被金融机构识别,因此其很难获得信贷服务。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在于打破新市民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这既需要金融机构的努力,也需要征信体系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还需要金融科技企业的技术赋能。一方面,征信机构可同金融机构和其他生态合作伙伴共同建设更加完善的新市民征信数据库;另一方面,金融科技企业可促进金融机构做好数字化转型,借助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完善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型风控,提供个性化的风控决策,协助监管机构和金融机构将政策的活水向这一群体精准滴灌。

  最后,大部分新市民缺乏金融知识,特别是缺乏权利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在得到金融机构更多关注的同时,新市民这一群体也进入了一些不法分子的视野。因此,加强对新市民的金融消费者教育保护也迫在眉睫。

  进一步完善新市民相关金融产品的布局,不仅是新市民群体的迫切需求,也是监管机构的切实要求,更是普惠金融大势所趋。

  加快金融机构产品和服务创新

  在政策引领下,金融机构已经陆续出台各项有针对性的服务新市民的措施。以邮储银行为例,该行推出新市民综合金融服务方案:将为新市民客户制定专属特色信贷产品和服务方案,提供小额贷款快速受理和审批通道;针对进城就业创业的新市民,优先为其申请再就业担保小额贷款。此外,其他银行也开展了产品创新,如平安银行推出“宅抵贷全国通”等系列小微贷款产品;厦门国际银行推出“新市民贷”;一些地方农商行推出“安居贷”“创业贷”“就业贷”等。

  然而,相对于新市民的金融需求,目前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还是远远不够的。要想满足新市民多样化的金融需求,需要银行业、消费金融行业、保险行业以及金融科技行业等合力探索。以信用卡业务为例,受限于资产不足或缺少信用记录,新市民信用卡金融服务方面还存在很大的缺口。金融机构应充分借助金融科技的力量,包括运用智能营销和运营科技、智能信贷科技、定制化服务科技等,加强对新市民群体的识别、细分,建立用户画像,打造针对新市民实际需求的创新信贷产品和服务。

  与此同时,银行、保险等各类金融机构应进一步增强服务新市民的意识,加强与金融科技机构合作,部署智能化解决方案,在推出适新产品和服务的同时,做好精准风控,从而持续地为新市民提供更可得、更优质的金融服务,在商业利益和社会责任之间取得更好的平衡。

  数字化转型精准破题

  在发达国家的金融发展进程中,也有着类似新市民金融服务的场景,如加拿大的一些金融机构就对新移民提供低息房贷。在这些国家,金融机构也同样面临收入证明等传统风控要求下的“门槛”。如何建立更有效的风险决策模型,如何开发更有针对性的多样化产品,是全球共同的问题。在这一探索过程中,中国金融科技企业和平台给出了全球领先的技术答案。

  在数字经济浪潮下,中国的金融科技企业凭借其场景特质与平台属性,渗入了新市民的日常生活,也为新市民获得金融服务提供了更便利的接口。

  一方面,金融科技企业帮助金融机构在既有用户及新客户中清晰地甄别出新市民群体,对这一群体开展充分的用户调研,深刻了解他们的金融需求、痛点,进而为新市民群体建立专属的用户画像及定制模型;另一方面,金融科技企业可以根据新市民的融资需求、融资用途、偿还能力为金融机构定制相应的获客、风控、贷后管理等技术解决方案。这个过程也将加快推动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进一步优化相应的产品,提升服务质量,满足新市民群体的金融需求。

  随着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的不断深入,新市民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和便利性必将不断提高。作为世界银行中小微企业会员,融360将持续践行绿色、包容及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利用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帮助金融机构不断提升运营能力、加速数字化转型,使新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关键词阅读:金融科技 新市民

责任编辑:申雪娇 RF13056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