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银行盘锦市中心支行张峁:金融科技与银行数字化转型

  导读:金融科技应用正加速进入银行业,并将成为银行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推动力

  作者|张峁「中国人民银行盘锦市中心支行」

  文章|《中国金融》2022年第12期

  金融科技本质上是金融的突破性创新。当前,数字化转型已成为银行业发展的普遍共识,而金融科技应用正加速进入银行业,并将成为银行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推动力,对于金融体系纳新重塑、银行机构提质增效意义重大。

  金融科技为金融发展注入活力

  加快金融体系重构。一是促进去中介化。新服务业态和模式的出现,使传统银行中介地位减弱,资本市场中介地位上升,全面促进金融服务方式升级。二是优化金融结构。金融科技能有效改变中介结构体系,推动资本市场取代商业银行的媒介职能,有效缓解信息不对称,提升金融消费者在市场中的作用。三是加速转型提智。金融机构的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发展过于落后,会严重影响其在金融市场的地位,而“互联网+金融”的金融科技能够改进金融机构传统业务,特别是存贷款和支付业务。

  加快金融模式创新。当前,金融业正通过科技融合推进数字化转型。一是重构服务模式。数字技术在金融行业的广泛应用,提升了金融服务智能化和数字化水平,如算法交易、智能投顾、数字支付等。二是创新服务方式。通过数字身份及生物识别技术拓宽支付范围,如智能投顾利用金融算法搜集市场上海量的投资及风险数据,为投资者提供投资管理服务。三是改善盈利能力。金融科技能够在短时间内转变金融业盈利模式,金融机构通过提供客户所需的服务收取佣金作为营业收入,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加快金融服务提质。一是支撑数字业务发展。基于算法和大数据的技术服务模式,比传统信用评估更精准,能重塑智能高效的服务流程,为消费者个性化需求提供精准服务。二是提升产品创新能力。金融科技的发展打破金融业原有的单一、同质化竞争格局,“倒逼”金融机构降低理财产品入门要求,提供更为方便快捷、门槛低、收入高的金融产品。三是降低金融交易成本。人工智能加入APP服务后,能够借助金融科技的数据、服务等优势,建立更为完善的产品服务,降低线下营业网点的压力及成本。

  加快金融生态共荣。一是赋能金融生态建设。依托银行信息流、资金流、产品流共建金融生态,发挥大客群、大数据、大场景优势,提升金融生态水平。二是促进金融环境优化。金融科技的数字化、平台化、生态化、敏捷化的建设,有利于强化金融基础设施,优化金融生态环境,进而构建内生性增长动能。三是填补金融服务空白。金融科技具有虚拟化、伸缩化特征,能够在不同平台运用服务扩大客户应用规模,将大数据进行统一计算和管理,对长尾人群和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

  金融科技赋能银行数字化转型

  带动银行获客精准化。金融科技颠覆了银行传统营销模式,识别客户更精准。一是降低金融市场门槛。金融科技的发展在改变信息不对称的同时,也能够拓宽银行机构传统服务边界,提升服务普惠效应。二是快速响应用户诉求。金融科技能够利用大数据及技术创新优势,为传统银行不愿涉足或是收益较低的领域消费者进行精准画像,确定不同的偏好和习惯,提出新的解决方案。三是激活银行客户触点。金融科技能够促进获客规模化,提升客户活跃度,降低获客边际成本,推动营销向科学化、智能化、人性化转变。

  带动银行服务便利化。金融科技能够显著提高银行服务能力。一是提升客户服务效率。以大数据为基础、客户为中心,将传统业务线上化,实现线上线下业务协同共进,通过标准化提升客户覆盖度和服务效率。二是完善快速通道。搭建金融体系下的开放平台,融合内外部合作,实现机构间互联、互通、共赢,通过平台化为客户提供差异化的金融场景服务。三是强化无障碍服务。银行在创新发展中处于被动局面,许多资源被互联网平台抢走,加快数字化转型升级,能够提升服务深度、广度和温度。

  带动银行运营数智化。金融服务正在变得越来越智能。一是金融产品更智能。除智能客服外,智能支付、智慧网点、智能投顾等数字化模式竞相涌现,带动产生便捷化、个性化、智能化的全天候金融服务。二是融合发展更智能。可以看到,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底层技术的交叉融合与应用发展,能够拉动银行业转型持续演进。三是网点营销更智能。商业银行使用人工智能机器人、智能交易平台和软件等电子科技产品进行业务推广和客户服务,提升地域延伸能力,使营销模式更加智能。

  带动银行风控简单化。一是提升运营风险防控层次。金融科技为银行机构智能化发展提供了更多技术保障,有助于不断增强银行机构运营服务能力,持续为客户提供更加准确和有效的资源信息。二是实现风险防控自动化。构建以客户为中心的风险全景图,智能识别潜在风险点和传导路径,增强风险管理前瞻性和预见性。三是智能化风险防控更安全。采用数字化的区块链技术进行金融数据管控,能够保证数据在传输和访问中的加密性,有效解决金融交易过程中的安全问题,极大地降低风险发生概率。

  准确把握“四个平衡”

  把握好加强监管与鼓励创新间的平衡。安全与效率并重是金融科技发展的基础。一方面,金融科技在发展中非法收售客户信息、违反法定交易限额、交易信息失窃等信息保护问题日渐增多,给金融监管带来极大挑战。另一方面,在监管机制不适应、银行数字转型风控能力不足的情况下,监管措施出台速度过快、范围过广、要求过严,可能会扼杀创新并加剧市场波动。因此,要积极探索更具引导性、启发性和激励性的监管方法,充分激发金融科技创新潜能,加大成熟可靠的技术应用,提高运营效率、降低金融风险。

  把握好追求效益与兼顾公平间的平衡。在金融科技发展和银行转型过程中,要防止资本无序扩张,保证市场公平竞争。金融机构应充分依托数字信息技术,不断拓宽困难群体金融服务渠道,积极帮助民营、小微企业解决服务痛点。同时,应关注数字鸿沟和竞争失衡,充分借助金融科技手段,以差异化的软件开发或产品服务,发挥金融科技的普惠性服务价值。

  把握好传统业务与新兴业务间的平衡。金融科技既提供方便也带来矛盾,容易加快传统业务过度萎缩,导致传统业务与新兴业务发展失衡。金融机构要深刻理解数字化转型的本质,制定符合实际的发展战略,强化传统业务改造,开发与本地场景结合更紧密的特色产品,有针对性地服务目标客群。另外,银行数字化转型需要合适的经营土壤,特别是与金融科技发展有关的信息、支付、市场、监管等新兴基础设施。银行机构要加强内外部合作,把握好传统金融业务与新兴科技业务间的融合和平衡。

  把握好组织架构和运行模式间的平衡。金融科技蓬勃发展使银行前台业务承压,组织架构与管理模式遭受冲击。在组织架构上,银行特有的金融属性需在审慎框架内进行有限尝试,而科技金融可通过扁平化管理加快决策,且允许试错。在运行模式上,业务部门与科技部门相互独立,难以支撑数字化转型新技术应用,而科技金融在零售端布局产品占据大量入口。此外,业务部门、使用人群间进入机会和资源定价不公平,前后端不协调,这些都需要金融科技伦理等柔性规范和制度框架保障。

  积极推动“四个转变”

  推动场景金融从获客向经营转变。提高发展场景金融的积极性,银行机构要理顺场景金融发展的责任分工,将其列入中长期发展规划,视为全行营销及经营责任,渗透到日常经营各环节。加大场景金融产品开发,银行机构要依据市场定位,集中精力开发场景金融产品,通过有关渠道持续输出,依托技术手段,使客户在虚拟空间实现金融交易。发挥金融科技普惠价值,银行机构要不断增加对外开放接口,在开放银行平台展示产品与服务,并通过技术应用为广大客户提供服务便利。

  推动金融与科技从互斥向互懂转变。重新定位银行机构、科技公司、客户的职能与需求,金融机构要加强分辨能力,主动节约信贷资金,实现社会资源优化配置。改变科技、金融碎片化状态,形成要素间联动发展,创新突破底层技术,改善“科技+金融”耦合系统脆弱性。将数字思维贯穿业务全链条,将数字元素注入服务全流程,不断强化法律法规制度执行,扎实做好金融科技人才培养,持续推动标准体系建设。

  推动金融科技基础设施从后端向前端转变。金融监管部门应进一步完善配套细则,引导金融机构改造升级基础设施。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制定数字化转型战略,提升复杂数据分析能力,完善信息记录与收集,加强信息披露,保护个人隐私。改造支付与市场基础设施,利用好账户范式,做好资金融通、资源配置、风险转移和政策传导。健全监管基础设施,做好与金融科技有关的运营风险、技术风险、模型风险管理,注意防范金融科技领域的竞争策略带来的市场风险,全面保护消费者。

  推动金融科技监管机制从机构向功能转变。坚决落实“包容审慎”的基本遵循和以技术为中心的监管原则。健全垄断监管框架,制定完善规章制度,建立数字化、网络化和平台化的反垄断判别标准、长效机制,强化数据治理。提升监管适配性,充分覆盖金融科技活动,减少未冠“金融之名”从事“金融之实”的现象,避免出现监管空白和漏洞。强化金融科技伦理治理,明确内涵和外延,形成自律监管和引导审查,增强对金融机构的宣传教育和处罚,提升监管权威性和严肃性。

关键词阅读:金融科技 银行数字化转型

责任编辑:申雪娇 RF13056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