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通国际首席经济学家孙明春:香港资本市场的成就与未来

  导读:中国香港在ESG投资与可持续金融领域具有独特的竞争优势,特区政府正致力于将香港打造成为亚洲乃至全球的ESG投资枢纽和可持续金融中心

  作者|孙明春 林晓燕「孙明春系海通国际首席经济学家;林晓燕系香港一国两制研究中心高级研究主任」

  文章|《中国金融》2022年第13期

  回归25年来,香港的资本市场日趋成熟,金融生态体系日益丰富。今天,香港人才充足,国际金融机构林立,与全球资本市场紧密相连,与内地市场更是密不可分。随着互联互通机制有序深化,香港日益成为连通中国市场和世界市场的桥梁,吸引全球资本配置中国资产,具有其他金融中心无法替代的重要性。展望未来,建议香港特区政府继续坚持最小化干预金融市场运作的原则,为香港资本市场提供最大化的自由度、开放度,借助全球ESG投资的热潮,立足香港在法律、人才、制度和信息领域的优势,将香港打造为面向全球的ESG投资枢纽和可持续金融中心。

  股票市场的发展

  香港的股票市场历史悠久,成长迅速。到2021年底,港股市值已从1997年底的3.2万亿港元上升到37.6万亿港元,市值上升超过10倍。在港交所上市的企业也从658家增加到2564家,其中内地企业共1370家,市值约29.2万亿港元,占市值总额近八成。2021年,新上市的内地公司数量占新上市公司总数的89%,首次公开招股(IPO)集资额占总额的98%。2022年前4个月,在港交所上市的内地企业的日均成交金额达1216亿港元,占总成交额近九成。内地企业在香港资本市场的影响力显示了回归后香港与内地在经济与金融领域日益紧密的联系,成为香港对抗外部冲击的“稳定器”。

  自2014年11月“沪港通”开通、2016年12月“深港通”开通以来,内地资金持续流入港股市场。2015~2021年,北向日均交易额的年复合增长率达到38%,南向日均成交额年复合增长率更是高达49%。“沪港通”“深港通”覆盖的共同市场占所有内地及香港上市公司数目的28%、总市值的78%、总成交额的62%。截至2022年5月,南下资金累计净流入金额已占到港股总市值的6.3%。

  除了加强与内地资本市场的互联互通之外,港交所还积极推动制度改革,努力转变上市公司的产业结构,拥抱新经济。2018年4月30日,港交所推出新上市制度,其中针对“同股不同权”的公司(普遍存在于新经济企业)、未能通过主板财务资格测试的生物科技公司修改了上市规则,旨在大力吸纳新经济产业的上市资源。自新规出台至今,新经济公司和生物科技公司在新股募资市场的占比愈来愈大。截至2021年底,上市的新经济企业共有183家,其融资额占总集资金额的比例由2017年的38%上升至88%。其中,经新规上市的生物科技公司数量由2018年的5家上升到2021年的12家,IPO集资总额达到378亿港元。上市新规不但将香港打造为亚洲第一、全球第二的生物科技融资中心,而且丰富了港股市场和恒生指数的行业分布,加速了香港资本市场的转型升级。

  债券市场的发展

  1997年以来,香港的债券市场也有长足的发展。香港目前是亚洲第四大债券市场,仅次于内地、日本和韩国;也是亚洲国际债券发行规模最大的市场,占2020年亚洲区国际债券发行额的34%(1960亿美元)。

  1997~2021年,以港元计价的香港未偿还债券总额增长了564%,达到2.4万亿港元。其中,公债(外汇基金及政府)占债券总额的60%,其他类型债券占40%。2021年新发行的港元债券工具总额为4.3万亿港元,连续13年保持上升势头。

  香港还是全球最大的离岸人民币债券(点心债)市场。自2007年国家开发银行在香港发行第一批人民币债券起,点心债一直是香港债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面对在岸人民币债券市场和其他海外市场(伦敦及新加坡)的竞争和分流,香港离岸人民币债券发行金额比2014年的峰值下跌了大约75%。但凭借突出的地缘优势,香港依旧是内地发行人首选的点心债发行地点。2021年10月,深圳市人民政府在港发行首只内地地方政府的离岸人民币债券,进一步丰富了香港的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

  除了着力培育本地债市发展之外,香港特区政府还积极推动与内地债市的互联互通。2017年7月,债券通“北向通”上线。港交所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4月,债券通已吸引749名投资者参与,日均交易额达321亿元人民币,外资持有人民币债券大幅增长到3.8万亿元人民币,持有率达3.2%。2021年9月,债券通“南向通”也成功开通。债券通双向互联互通为境内外机构提供了多元资产配置的选项,也进一步完善了内地与香港债券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

  资产管理与财富管理市场的发展

  回归之后,随着内地经济的快速崛起、收入水平的快速提高以及香港与内地之间金融基建的进一步推进,香港在资产管理与财富管理领域的优势也逐步显现,成为内地财富管理需求面向全球的首选。2018年,在德勤公布的《国际财富管理中心排名》中,香港位列全球第三,仅次于瑞士和新加坡。如今,中国香港已成为亚洲最大的国际资产管理中心和私人财富管理中心,也是亚洲排名第二位的私募基金中心(仅次于中国内地)。

  根据香港证监会进行的年度资产及财富管理活动调查,截至2020年末,香港管理的资产总额达到35万亿港元(约4.5万亿美元),持牌资管公司数目为1878家,家族办公室数量达476家。这些机构以资产管理及基金顾问业务为主(占总管理资产的69%)。这些机构管理的资产中,股票占比最大(54%),其次是债券(30%),另类资产比重较小。按资产来源地划分,香港本地的投资者占36%,欧美投资者占33%,内地仅占10%,可见内地市场还有很大的发掘潜力。

  目前,香港、深圳和广州有超过45万个“高资产净值家庭”拥有人民币600万元以上的可投资资产,可投资资产总额超过人民币2.7万亿元,这使粤港澳大湾区成为全球最富有的地区之一。为发掘这一市场潜力,2021年9月,内地与香港监管部门联合推出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理财通”,允许大湾区内的内地及港澳合资格居民通过各自银行体系所建立的资金闭环,投资对方银行销售的理财产品。目前,南向或北向的总额度上限定为1500亿元人民币,个人投资额度限定在100万元人民币。“跨境理财通”为香港资产管理行业给大湾区“高净值家庭”提供金融服务开通了更为便利的通道,有助于提升香港本地资产管理市场的活力。

  此外,为增强香港作为国际资产管理中心和财富管理中心的竞争力、发掘内地资产管理与财富管理市场的潜力,特区政府还陆续出台多项激励政策,多管齐下,力求满足市场需求,给相关机构提供有利的发展环境。自2008年开始,香港陆续推出“基金互认安排”,目前已与10个司法管辖区的金融监管机构就其认可或注册的合资格基金达成互认。2015年,香港和内地的基金互认安排生效。截至2021年底,获香港证监会认可的内地基金共有47只,累计净认购额约10亿元人民币;获中国证监会认可的香港基金共有38只,累计净认购额已达143亿元人民币。

  2019年4月1日起,香港的《基金免税条例》正式生效,所有合资格基金(不论其结构、规模、目的及运营管理地点)在满足一定条件的前提下,均可享受利得税的豁免。2020年8月31日,《有限合伙基金条例》实施,允许私募基金在香港以有限责任合伙的形式注册。在2021财年香港财政预算案中,特区政府提出向未来三年于香港设立或迁册来港的开放式基金型公司(OFC)提供高达其支付本地专业服务提供商费用七成的资助,上限为每家公司100万港元。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举措的效果会逐步显现,香港作为国际资产管理中心和财富管理中心的地位将会得到进一步增强。

  香港资本市场的未来:可持续金融中心

  展望未来,香港资本市场虽然面临诸多挑战,但也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我们认为,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得到愈益广泛的关注,ESG投资与可持续金融日益成为全球资本市场的大势所趋。中国香港在这一领域具有独特的竞争优势,特区政府正致力于将香港打造成为亚洲乃至全球的ESG投资枢纽和可持续金融中心。

  根据“全球可持续投资联盟”(Global Sustainable Investment Alliance,GSIA)的统计,截至2020年初,全球可持续投资管理资产已达35.3万亿美元,占全球主要市场管理资产的36%。晨星(Morningstar)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全球ESG基金的资产管理规模也达到2.7万亿美元,约为2020年初的3倍,可见ESG投资在全球方兴未艾。

  ESG投资在欧美起步较早,亚洲相对落后,中国香港还处在起步阶段,与欧美相比差距较大。面对这一历史机遇,香港特区政府推出一系列政策。2019年4月,香港证监会发布ESG基金披露指引,要求ESG基金对采用的政策和标准进行披露;自2019年第四季度起,证监会在其网站披露获其认可的绿色基金或ESG基金的数据;2021年8月,香港证监会修订了《基金经理操守守则》,明确要求基金经理在投资管理过程中考虑气候相关风险,并对投资者进行适当披露。

  截至2022年4月,经香港证监会认可的ESG基金合计131只,比2020年底的62只增加了一倍多。这些基金的总资产规模达1435亿美元,其中126只为公募基金,资产规模约1431亿美元,另外5只为ETF,资产规模约4亿美元。按发行人分类,三分之二的ESG基金由欧洲公司发行,四分之一的基金由北美公司发行,由亚洲公司发行的ESG基金只有13只,其中11只为香港本地基金公司发行,资产规模占比仅为0.7%。这一方面反映了香港自身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国际化和多元化程度高,另一方面也显示了本地资产管理公司在ESG基金领域的巨大发展潜力。从投资区域来看,有63只ESG基金聚焦于全球市场,资产管理规模788亿美元,占比55%;另有19只基金聚焦于欧洲市场,10只基金聚焦于北美市场,资产管理总规模约416亿美元,占比29%;投资于亚洲的ESG基金有39只,规模231亿美元,其中只有6只是专注于投资中国市场的,资产管理规模仅有36亿美元,可见投资于中国的ESG基金还有很大的市场发展潜力。

  除了ESG基金之外,香港特区政府及本地机构也在大力发展绿色债券市场,推动香港成为可持续金融中心。2018年,特区政府推出“绿色债券资助计划”;2019年又推出“政府绿色债券计划”,发行首批10亿美元(以美元计价)的绿色债券。2020年,港交所成立可持续及绿色交易所(STAGE),打造亚洲区内绿色产品的信息平台。2020年,在香港新发行的绿色债券总额达120亿美元,比2019年增长20%,创年度新高;其中发行的30年期绿色债券是亚洲区政府所发行的年期最长债券。截至2020年底,香港市场累计发行绿色债券金额达380亿美元,其中三分之一绿色债券的发行人都是首次在香港发债。2021年,在香港安排发行的绿色和可持续债券总额达到313亿美元,占亚洲区绿色和可持续债券市场的三分之一,彰显了香港在绿色及可持续金融市场日益重要的国际地位。

  2021年,香港特区政府在其财政预算案中,将“政府绿色债券计划”的规模上限扩大至2000亿港元,并计划于未来5年继续定期发行1755亿港元的政府绿色债券。特区政府还提出了新的“绿色和可持续金融资助计划”,将对合资格的债券发行人和借款人的发债及外部评审服务支出的资助金额上限提升到250万港元。2021年11月,特区政府首次发行了50亿元离岸人民币绿色债券,进一步丰富了香港离岸人民币金融产品的种类。这既有利于巩固香港作为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的地位,也有助于优化香港作为债券融资平台的功能,提升其作为全球绿色金融中心的地位,实乃“一箭多雕”。2022年4月,特区政府又发售了首批200亿港元的绿色零售债券,共收到48.8万份有效申请,申购总额达326亿港元,大幅度超过发行额,显示了香港本地个人投资者对绿色债券的认同和热情。

  总之,香港在ESG投资和可持续金融领域已有良好的开端。香港历来是全球最自由的经济体,这得益于特区政府始终坚持市场化原则,最小化干预市场运作,通过维护法治及司法独立、自由的贸易与投资制度、简单低税制、良好的营商环境以及高效廉洁的政府等,为企业和金融机构营造了一个公平竞争、健康良性的市场环境。展望未来,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香港特区政府及监管部门应秉承一贯的自由市场理念和原则,把握机遇,凭借本地金融市场的深度与广度、金融基础设施的成熟度、独特的地理区位、高质量的专业服务能力、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与教育水平等有利条件,将香港打造为全球的可持续金融中心和ESG投资枢纽。

关键词阅读:中国金融 香港资本市场

责任编辑:申雪娇 RF13056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