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解读:驰援重大项目 扩大有效投资
基建投资是稳定宏观经济的重要手段。6月3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支持重大项目建设的举措,以扩大有效投资、促进就业和消费。
专家指出,在国务院出台《扎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以下简称《措施》)的基础上,本次国务院常务会议进一步明确了扩大有效投资的相关细节。后续在一系列配套融资支持下,“新基建”等重大项目、专项债项目融资难度或进一步降低。
3000亿元资金驰援基建
今年以来,受多重因素影响,我国经济面临一定下行压力。基建是当下扩大投资、拉动有效需求、实现稳增长的重要抓手。
3月底,国务院要求今年3.65万亿元新增专项债在9月底前发行完毕,目的在于用好政府债券扩大有效投资,促进补短板增后劲和经济稳定增长。
5月31日,《措施》提出,要“加大金融机构对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项目的支持力度”。其后,6月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对一揽子政策措施作出具体部署,提出“对金融支持基础设施建设,要调增政策性银行8000亿元信贷额度,并建立重点项目清单对接机制”。
在此基础上,6月30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运用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通过发行金融债券等筹资3000亿元,用于补充重大项目资本金或为专项债项目资本金搭桥。
在中信建投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黄文涛看来,本次会议是对《措施》落地的进一步细化,明确了重大项目的筹资方式、数额、使用限制及财政配合方式。后续,一揽子政策措施或将进一步获得补充,形成稳增长、促发展的“组合拳”。
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日前表示,人民银行牵头支持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发行金融债券等筹资3000亿元。中央财政按实际股权投资额予以适当贴息,贴息期限2年。项目方面,发展改革委会同各地方、中央有关部门和中央企业形成足够多的备选项目清单,由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通过金融工具按照市场化原则自主选择投资。
“此次的3000亿元专项金融债可以被视为政策性、开发性银行在信贷投放之外支持项目建设的另一种形式。”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任涛指出,整体看,通过3000亿元专项建设债券可以更好发挥定向调控的目标,推动更多基建项目达到向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融资的资本金条件,以更好发挥商业银行资金在稳定经济大盘的杠杆作用。
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有优势
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通过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加大重大项目融资支持,有利于在坚持不搞大水漫灌、不超发货币条件下发挥引导作用,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实现扩投资、带就业、促消费综合效应。
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提到,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作为阶段性举措,有利于满足重大项目资本金到位的政策要求,撬动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尽快形成基础设施建设实物工作量。
在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看来,运用政策性金融工具好处很多,可以通过有效投资拉动就业,尤其是农民工等群体的就业,进而促进内需,可以一定程度减少货币政策宽松的压力,避免风险,舒缓地方财政压力等。
“一方面,政策性银行拥有国家信用,融资成本相对低;另一方面,具有一定杠杆效应。通过金融债券资金补充项目资本金,有助于撬动更多社会资金,保障重点项目融资。理论上,如果4-5倍杠杆率,3000亿元作为项目资本金有望撬动万亿元级的有效投资规模。”周茂华称。
民生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谭逸鸣认为,本次3000亿元专项建设债落地后,将推动全年基建投资增速预计至少在9.5%到21.6%之间。最终增速主要取决于专项建设债用作资本金比例以及年内落实情况,中性情形下,预估2022年基建投资增速在15.2%左右。




- 银行股迎来“黄金买点”?摩根大通预计下半年潜在涨幅高达15%,股息率4.3%成“香饽饽”
- 华润电力光伏组件开标均价提升,产业链涨价传导顺利景气度望修复
- 我国卫星互联网组网速度加快,发射间隔从早期1-2个月显著缩短至近期的3-5天
- 光伏胶膜部分企业上调报价,成本增加叠加供需改善涨价空间望打开
- 广东研究通过政府投资基金支持商业航天发展,助力商业航天快速发展
- 折叠屏手机正逐步从高端市场向主流消费群体渗透
- 创历史季度新高!二季度全球DRAM市场规模环比增长20%
- 重磅!上海加速推进AI+机器人应用,全国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盛大开幕,机器人板块持续爆发!
- 重磅利好!个人养老金新增三大领取条件,开启多元化养老新时代,银行理财产品收益喜人!
- 重磅突破!我国卫星互联网组网速度创新高,广东打造太空旅游等多领域应用场景,商业航天迎来黄金发展期!